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到贤镇深度把握“以工代赈”的精髓要义,探索实践“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四位一体赈济新模式,用足用活中省以工代赈资金,以项目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我就是东仁村人,以前我就是个零工,哪有活干去哪。有了这个项目后,我就在家这边就业了。去年,在项目上干了50天,挣了有1万元。后来,我就一直在葡萄园工作,也由‘临工’变成了‘长工’,从‘力工’变成了‘技工’,很满足。”谈起家门口“上班”带来的幸福感,参加务工的村民张彦林说。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的。
锚定一个产业,扮靓“赈”的成色。
到贤镇是葡萄产业优生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到贤镇创新性地把以工代赈项目向产业发展延伸,想方设法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思路,立足葡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新建避雨棚10万㎡,硬化拓宽产业道路3800㎡,配套滴水灌溉设施33万㎡,有效解决了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新增年产值约700万元。该项目建设期间,先后吸纳300余人入园务工,人均年增收18000元。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依托镇域内王翦墓、普净寺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精心打造集葡萄采摘体验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慢生活,让“一串串葡萄”真正成为群众致富“钱串子”。
创新“以一拓三”,延展“赈”的动能。
到贤镇创新赈济模式,形成了“一赈三拓展”的发展态势。一是向社会公益拓展。对有意愿务工的群众采取“培训+上岗”和“以工代训”方式,培训技能人员200余名,引导项目区群众参与建设。二是向集体经济拓展。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后,经营资产直接划拨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股东身份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并享有收益分配权,每年定量分红,即前三年受益主体每年按照经营资产投资金额的3%交纳公益金,其中2%用于项目区交通道路、水利灌溉、环境卫生等管护,1%用于低收入群众的大病救助、教育扶持等。三是向实施微小项目拓展。对以工代赈项目投放到产业上产生的效益进行“沉淀发酵”,立足镇情民意,聚焦民生、产业等领域,实施一些小而精的项目,用小项目稳稳托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以就业促增收,永葆“赈”的初心。
“我们充分吸收当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并有针对性地举办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上岗机会。”项目负责人介绍,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完成后,极大地改善了葡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每亩地能够新增产值4万元左右。同时,进一步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入园务工,持续增加群众收入,能够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地区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提供参考借鉴经验。
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到贤镇积累了丰富的劳动力摸排、技能培训、劳动力组织、施工组织等工作经验,在镇村专门建立了专项劳动力库,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真正让“以工代赈”成为了利民惠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以工代赈,“赈”是目的,“工”是手段。到贤镇以工代赈创新拓展项目,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赈济”效用,牢牢抓住“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这个核心,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等功能,推动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到贤镇人民政府)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