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集中押注成双刃剑 多家私募产品业绩“变脸”

王辉    2024-12-26 14:19:50    中国证券报

近期,知名百亿级私募希瓦资产旗下部分产品业绩“翻车”的消息,引起业界关注。据悉,希瓦资产旗下某基金从10月11日的“年内大赚超40%”,急跌至12月20日的“年内亏损接近10%”。来自渠道机构的消息进一步显示,当前集中押注某一风格主线、某一两个板块乃至两三只重仓股的股票私募产品为数不少,其中一些产品净值波动幅度较大。

业绩“翻车”

综合业内消息及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希瓦资产前述产品成立于2020年6月,截至2024年10月11日,该产品净值创下新高,4年多时间的累计收益率一度超过100%。此后,该产品净值出现大幅下挫。截至12月20日,该产品今年年内业绩已从10月11日的盈利超40%,重挫至12月20日的亏损接近10%。

希瓦资产方面在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产品前期“主要配置美股半导体和中概电商龙头,其中的一只个股前期急跌了40%”,此外,该产品还在中证1000期指空单上出现了明显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该百亿级私募旗下还有另一只产品也出现类似情形。Wind数据显示,一只名为“希瓦×××精选”的私募产品,截至10月11日的年内收益率为45.56%,至12月20日却变成年内回撤3.93%。

上海某渠道机构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业绩大起大落的一线私募并不少见,仅以百亿级私募的口径监测,除希瓦资产外,今年以来,正圆投资、少数派投资等旗下均有部分产品净值走势出现过大起大落。一些中小型私募也不乏类似情形,据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深圳一家名为盈富汇智的中型私募,其管理的“盈富增信×××号”基金,在9月30日的年内收益率为11%,到了12月20日,已变为年内回撤33%。该人士称,百亿级私募机构一向被外界视为“业绩稳健”,产品业绩大起大落,私募管理人原则上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值得深究。

集中押注不可取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夏盛尹透露,在今年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不少私募机构采取了集中押注的策略。从当前来看,有相当部分的私募选择重仓美股、港股高股息板块或是集中配置科技成长方向的少数标的。部分产品年内业绩表现不错,出现大幅回撤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作为主动管理型股票多头私募,如果长时间重仓少数板块、个股,或是重仓品种占比过高,一旦市场风格、结构出现快速切换,“出现净值大幅回撤的现象也并不意外”。

从私募管理人的角度看,夏盛尹认为,不少主动管理型股票多头私募通常会选择在看好的方向集中下注,这种投资逻辑的核心特征是潜在的高收益匹配了潜在的高风险。当市场风格切换或出现大幅波动时,或是单个品种出现超预期调整时,在市场流动性不充裕的情况下,集中下注的策略往往带来剧烈的净值波动。他建议,私募机构需要特别关注集中投资与风险分散之间的平衡,避免“因集中押注失败导致致命回撤”。

有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近两年国内少数私募管理人通过收益互换等方式在投资组合中大量纳入了美股资产,在美股长时间走牛、2025年美国通胀及降息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未来不能排除美股投资波动对相关产品净值带来剧烈波动的风险。即使前期因投资美股获得较好的收益,后期也可能由于市场调整而对相关产品净值产生冲击。事实上,前述希瓦资产旗下净值急速回撤的部分产品,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美股投资相关影响”。

投资者应有更多考量

第三方机构格上基金研究员谢诗琦认为,私募产品的净值曲线,在很大程度上与产品自身定位以及基金经理的性格有关,偏进攻性的产品确实会“在自身看好的方向集中较高的仓位,以获得更好的进攻性”。私募管理人应当重点关注自身的长期阿尔法能力,以及风控和回撤机制。另外,私募管理人应当匹配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销售。

私募投资者在面对一些风格表现鲜明的产品时,需要理解每类策略都有周期性,通过梳理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需要理解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同时,投资者也需要对经济周期、市场环境以及当下市场现状有一定认知,分析产品是否风格飘移,是由于基金经理选股能力、交易能力或者宏观判断能力导致业绩大起大落,还是市场不理性交易导致产品净值波动,这样才能更理性地考虑加仓、减仓或者赎回的决策,要全面看待“进攻犀利的产品”。

夏盛尹进一步提示,私募投资者应了解私募管理人的核心投资逻辑,特别是产品是否重仓单一市场、行业或风格。这些策略在不同市场周期下的表现,可能差异很大。对于采取集中投资策略的管理人,投资者同样需要认识到盈亏同源,一旦“押错”可能面临较大回撤。投资者需要用更长期、更理性的视角看待私募产品的表现,同时可以考虑通过分散配置和择优选择多个管理人来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端稳“糖罐子” 让“甜蜜产业”更加“甜美”
下一篇:2024年全国棉花产量同比增长9.7%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