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限制"T+0",又见券商出手!

马静    2024-12-20 10:48:32    证券时报网

落实进一步优化融券业务机制要求,又有券商出手了!

12月19日,中信建投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将于12月27日启用融券变相T+0交易限制功能。同日,山西证券也发布公告称,拟于12月23日启用融券日内回转交易控制措施。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梳理,除了上述两家,中信证券、南京证券、东兴证券等券商也曾发布相关公告。券商此举均旨在落实监管关于进一步优化融券业务机制的要求。

最新数据显示,自9月25日起,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长期保持在0.01%,较年初已缩水10倍,对市场的影响较小。

券商陆续跟进监管要求

12月19日,中信建投公告称,为进一步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严禁利用融券实施变相T+0交易的相关要求,该公司拟于2024年12月27日启用融券变相T+0交易限制功能,具体限制如下:

1.客户在同一交易日内,进行两融标的融券卖出操作后,无法就同一标的进行担保品买入或融资买入操作。

2.客户在同一交易日内,进行担保品买入或融资买入两融标的证券后,无法就同一标的进行融券卖出操作。

同日,山西证券也发布类似公告,称拟于2024年12月23日启用融券日内回转交易控制措施。山西证券提及的融券日内回转交易,即融券变相T+0交易,指同一个交易日内,投资者既融券卖出某只股票,又通过担保品买入这只股票,以此可以实现当日进出股票,当日兑现收益。

上述券商的这一动作是对监管要求的落实。2023年8月以来,证监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者关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融券和转融券业务监管的举措。比如在今年2月,证监会提出三方面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监管的措施,其中之一即要求证券公司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管理,严禁向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0交易)的投资者提供融券。证监会还表示,将持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利用融券交易实施不当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融券业务平稳运行。

随后,陆续有证券公司发布公告落实限制融券变相T+0交易的要求。今年2月,中信证券和南京证券就证监会严禁向利用融券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0交易)的投资者提供融券的要求进行了公告。7月初,东兴证券称,将于7月15日起,启用融券变相T+0交易限制功能。11月,兴业证券公告称,拟于11月15日收市后启用融券日内回转交易(变相T+0交易)限制功能。

融券余量急剧缩小,对市场影响有限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全市场的融券余量为25.97亿股,相较1月2日的93.11亿股已大幅下降。实际上,自2月6日起,全市场的融券余量就快速下降,在8月21日起就持续保持在30亿股以下,个别交易日甚至在20亿股以下。数据还显示,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在持续下降,年初时尚为0.1%,但自9月25日起,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长期保持在0.01%,缩水10倍。

其实,在今年7月下旬时,券商中国记者就从多家营业部了解到,虽然各家券商限制融券实施变相T+0交易的举措落地时间不一,但实际上本身也没有太多可出借给投资者的券源,对市场交易影响有限。

今年7月11日,中证金融公司正式暂停转融券业务。彼时,证监会相关新闻稿中亦提到,截至2024年6月底,融券、转融券规模累计下降64%、75%。融券规模占A股流通市值约0.05%,每日融券卖出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由0.7%下降至0.2%,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12月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重庆召开融资融券业务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行业机构应切实发挥融资融券业务的功能性作用,严格落实相关监管要求,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制度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始终牢记人民性原则,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放在核心位置,让融资融券业务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群众财富增长、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

就加强融券业务系列监管举措对券商业务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将有助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抑制市场过度投机,促进市场更加公平和理性。东兴证券非银分析师刘嘉玮曾提到,对于证券行业而言,资本市场的长期良性运行所带来的正向影响远大于短期负反馈,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增量资金进场对券商整体业绩的推动力量更强,有利于证券行业估值中枢的抬升。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市场交投活跃度提升,推动了融资业务的改善。在非银分析师近期发布的年度展望中,多位分析师都提到了该点。兴业证券非银分析师徐一洲称,融资业务将明显受益于市场风险偏好的明显抬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不感兴趣”到“大力欢迎” 险企养老社区布局与地方政府终“同频”
下一篇:南网“黔电东送”重要线路完成抗冰改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