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China Travel”热度不断 免签政策激活消费增量

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    2024-12-19 09:59:24    人民网

“多年前,我偶然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张家界的景色。那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有一种独特的美,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从那之后,我心里就一直惦记着,想着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近期,来自海外的金女士开启了“China Travel”之旅,首站便是湖南张家界。

记者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张家界共吸引接待入境游客129.43万人次,同比增长255.47%;创造入境旅游收入35854.1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61%。

张家界旅游持续火热只是中国入境游升温的一个缩影,全国范围内入境游都呈现出积极态势。

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安排: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便利人员往来措施不断优化,“China Travel”持续火爆。这些政策举措为入境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更多国际游客看到了中国的开放与友好。

这一趋势体现在数据上,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同比上升48.8%;其中,通过免签入境488.5万人次,同比上升78.6%。

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完善过境免签等政策措施,扩大活动范围、增加联动区域、优化开放布局,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吸引力,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提升外国人来华在华便利度。

入境游呈现爆发性增长的趋势,其背后是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

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自2024年11月8日起对斯洛伐克、挪威、芬兰、丹麦、冰岛、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韩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9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办签证入境。

得益于众多利好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对来华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hina Travel”在这个冬季持续升温。

记者观察到,当前来华旅游的国际游客展现出多样化趋势。老年旅游团越来越受到中国的吸引,许多退休人士选择在此时探索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携家带口的家庭游客也大量涌入,他们渴望体验中国的独特文化,品尝地道的美食,并参与富有沉浸感的文化活动。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入境游中的突出表现,彰显了中国城市在吸引外国游客方面的强大魅力与竞争力,其他城市也纷纷发力,共同推动入境游的繁荣。

以上海为例,据上海边检统计,截至11月30日,今年上海口岸入境外国人数量超过400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入境外国人数量位居全国空港首位。同时,在各类榜单中,上海经常成为境外游客入境TOP1目的地。

在免签国家不断扩围、让外国游客“进得来”的同时,政府部门同步聚焦其需求,以高品质服务优化入境游环境,力促“游得好”。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持续推出签证便利化举措,不断改进外籍人士来华体验。”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童学军表示,外交部推出新版中国签证申请表,优化简化项目达34%,填表时间大幅缩短。中国驻外使领馆全面取消了签证预约制度,进一步扩大免采指纹范围,对所有申请一次或两次入境、停留180日内的短期签证申请人免采指纹。

同时,中国的数字支付协助、双语设施及便捷交通,为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带来了更多便利。

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完善移动终端、银行卡、现金等多元支付服务,让入境游客消费购物、交通出行更顺畅。

例如,山东威海,聚焦重点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偏好,力推温泉康体、休闲度假等定制化产品,塑造特色化文旅品牌;湖南张家界,升级售检票系统,护照购票畅行无阻,培训多语种讲解员,布设多语种标识标牌,提升游览便捷体验。

当下,我国入境游复苏进程加快,仍需持续攻坚。文旅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建议:一要优化预订预约、网络服务、语言标识等环境;二要健全旅游对外推广体系,创新宣介方式;三要借行业展会与体育赛事契机,拓展客源,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在津落地
下一篇:南网“黔电东送”重要线路完成抗冰改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