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到2027年,力争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

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徐佩玉    2024-11-29 14:07:31    人民日报海外版

11月2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解读相关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综合来看,全社会物流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力争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张世昕表示,这一目标是统筹考虑我国产业结构及运行特征、物流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研判后提出来的,将至少在4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宏观层面,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实现这一目标后,对比2023年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相当于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可节约社会物流总费用1万亿元以上。

在产业层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这一目标,将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和成本支出,有力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促进转型升级。

在区域发展层面,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完善。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形成就近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形成“产业集群+物流枢纽”的新模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在社会民生层面,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推动企业提升物流效率,改进物流服务质量,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多样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与产业协同降成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负责人吴君杨表示,针对我国制造业比重较高的特点,必须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通过物流和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降成本。《行动方案》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大型物流企业扩大运力规模,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促进中小物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特色竞争优势,推动物流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时效和便利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对物流的需求。

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大型工商企业构建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开展精细化管理,加快库存周转。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优化物流流程,共建设施设备,对接信息系统,推广运用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

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聚焦大宗商品物流领域,要布局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资源配置枢纽,发展大宗商品供应链组织平台,提高供需的匹配度。对适宜的大宗商品推广集装箱全过程运输,推动大宗商品物流向精细化转变,要加强国际供应链的共建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推动内陆港建设工程。鼓励企业深化国际物流合作,共建共用海外仓储设施。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张世昕表示,国家物流枢纽是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设施,是全国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物流活动的组织中心。近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发布了六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枢纽总数达到151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枢纽网络。

《行动方案》提出,建设若干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从三个方面将枢纽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在“点”上,整合提升枢纽的功能,促进仓储、分拣、配送等各类物流资源向枢纽集聚,提高枢纽运行的效率。在“线”上,实施枢纽多式联运工程,推动增加枢纽间铁路联运班列开行数量,创新打造稳定运行、品牌化的多式联运服务,畅通枢纽间物流通道。在“网”上,加快枢纽互联成网,持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高跨地区物流活动网络化、体系化运行水平。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是以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为依托,以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打造的一种新型经济集聚区和功能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初步考虑将从打造物流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各类经济要素聚集创新和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三个方面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金融监管总局修订银行小微金融监管评价体系
下一篇:企业办税成本有效降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