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构建可持续科技金融体制 加大对科创前端支持

贺觉渊    2024-09-06 10:51:45    证券时报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在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应对变化的世界”上,多位嘉宾就如何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展开深入讨论,呼吁加大对科技创新前端的金融支持,建议构建可持续科技金融体制,做好上海科创、金融“双中心”建设。

找准金融赋能科创

关键环节

“从我国过去10年发展过程中,理论界、实业界、政治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大国崛起需要科技崛起,科技崛起必须利用金融,而金融发展必须以科技金融作为边际增长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这件事不得不干,不得不好好干。

如果将科技创新分为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各阶段对金融的资金需求也有所不同。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总结称,研发阶段的资金主要来自企业或者个人自筹以及政府引导基金,中试阶段的资金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产业化阶段的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贷款、政府扶持以及其他市场渠道的支持。

“金融对创新的支持正在向创新的前端延伸。”尹艳林说,整个世界范围内,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呈现出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指出,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已经形成包括信贷、股票、债券、创业、投资、保险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但是从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对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金融支持相对薄弱。

刘元春认为,在金融与科技耦合的过程中,需要找准金融赋能环节,应加大基础研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融资力度。

构建可持续科技金融体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对此认为,金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支持工具,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做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可持续科技金融体制。

陈文辉建议,要推动完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在体制机制上保证投资者的信心,使投资者有能力投资科技初创企业。

他认为,股权投资基金要求大量耐心资本供给,必须在制度上确保长期投资、畅通退出渠道,形成“募投管退”全链条闭环高效运行。

虽然直接融资很重要,但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我们的科技创新不能没有、实际上也离不开银行机构的大力支持”。尹艳林说,金融机构要发挥好科技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必须深化改革银行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

在他看来,商业银行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投贷联动模式,包括支持商业银行与创投机构、股权投资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鼓励银行设立专业的科技金融机构,如科技金融事业部等。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发挥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作用。

建设好科创金融

“双中心”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正是联动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着力点。

香港交易所前主席史美伦表示,上海是少数具备了发展科创中心条件的金融中心,这一点纽约没有、香港也没有,香港在科创方面需要靠深圳。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配置。”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科技对其效率、能力的提升。

“金融中心建设和科技中心建设往往是互相促进。”霍颖励建议,如果上海要进一步发展“双中心”,就要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围绕当前科技金融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包括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部湾保险“数据交易无忧保”正式发布
下一篇:林茶共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