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以科技促合作提升非洲发展能力

杨宝荣    2024-09-06 10:35:49    经济日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大家庭的一员,中国一直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在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不断夯实合作基础,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以科技促合作,不仅为非洲弥补发展赤字作出巨大贡献,也通过提升非洲发展能力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起点和条件决定了要突破瓶颈取得长足发展,面临不可想象的困难。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成为非洲铁路、公路、电力、通信、港口、区域航空、水资源开发保护、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方,有效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极大提升了投资环境。在此基础上,非洲近年来成为全球经济预期增长较快的地区,不仅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参与非洲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开始布局非洲。《GEI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非洲有6家独角兽企业上榜,总估值195亿美元,其中塞舌尔2家、尼日利亚2家、埃及1家、塞内加尔1家。这是非洲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方面出现的新现象,是其内部产业分层的重要表现。这意味着,积极弥补发展短板已见成效,中非改善基建、提供创业、吸引投资的合作发展路径正为非洲带来实打实的变化。

电力普及和能源转型是非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非合作解决能源长期严重短缺问题的方式,是让非洲“有得用和用得起”。《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明确提出,能源合作向清洁、低碳转型。中国重视对非分享新能源技术,降低其能源开发和使用成本,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扩大优质新能源产能合作,成本优势突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对接非洲国家发展规划,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已在非洲参与建设上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其中包括阿尔及利亚233兆瓦光伏电站、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工程等,成为助力非洲能源转型的典范。

另一方面,通过新能源合作带动绿色发展。在新能源合作带动下,非洲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网、储能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比2020年增加近一倍。光伏发电方面,晶澳科技与中国能建集团、能建国际集团以及浙江火电组成的联合体建设埃及Kom Ombo Abydos光伏项目,是目前非洲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项目;储能方面,天赐材料2023年6月发布公告,将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设立全资摩洛哥实体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生产及销售业务。

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新技术合作正引领非洲传统行业变革。基础产业领域,为提升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2023年7月,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中国已与13个非洲国家相关机构及区域组织签署卫星数据应用合作谅解备忘录,向非洲23个国家提供近4万景高分辨率中国自然资源遥感卫星数据,并多次举办技术交流培训,有效提升了非洲国家卫星遥感应用能力。产业数字基础设施领域,今年5月,埃及政府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由中国能建和华为联合承建,是北非第一个分析处理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中心,将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2024年7月,中非共同发布《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在数字基建、数字能力合作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将为后续产业对接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新技术产业对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要求较高,特别是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也同产业周期密切相关。近年来,中非新能源、数字产业等方面合作主要集中在南非、埃及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这表明,进入智能新时代,非洲多数地区仍不能满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条件。未来中非合作不仅要弥补非洲中长期发展存在的短板,还需让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全球对非合作中,南南合作要创新方式,更要创新体制,从而更好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部湾保险“数据交易无忧保”正式发布
下一篇:央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 降准还有空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