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会在青岛举行。会上,由新华指数研究院编制的《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综合指数报告(2024)》正式发布。该报告通过数据勾勒出全球19个特色鲜明的先进港口群全貌,展现出新时代世界港口发展的高级形态;分析RCEP海运贸易的趋势性和结构性变化,客观折射出全球贸易动向。
报告显示,中国港口群整体呈现出领先发展的态势。从综合指标上看,长三角中部港口群、山东港口群、长三角南部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与日本东京湾港口群、纽约—新泽西港口群一起,位列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第一梯队。中国港口群以高效的运营效率、先进的基础设施、卓越的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全球颇具系统重要性的互联互通港口共同体,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其中,“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发展指数”从港口集群化发展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设置基础设施、生产规模、腹地支撑、运营能力、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和综合服务体系7项一级指标和下属23项二级指标,在考虑港口硬件条件的同时,对港口间相互协调、港产城融合发展和综合服务体系构建进行了考量。
从港口群生产规模水平看,中国港口群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港口群在港口整合数量和资源上的优势,更得益于中国港口群在协同发展中实现的效益增量。
腹地支撑方面,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增长,港口群腹地支撑力相对强劲。山东港口群的发展势头好,与腹地经济的增长同步提升。腹地GDP、外贸进出口、营商环境和投资吸引力协调并进,给山东港口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水平方面,长三角中部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长三角南部港口群、山东港口群实力较强,在码头作业能力上的表现出色。
绿色化和数智化发展方面,长三角中部港口群、山东港口群、长三角南部港口群表现优异,尤其是码头全自动化生产建设和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服务水平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港口群协同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体系上,山东港口群均走在世界前列。从“一群港”到世界级“港口群”,山东七大港口错位发展、互促互进,创新打造领先的一体化运营蓝图,为提升区域经济能级注入强大动力。在夯实传统货运业务的同时,延伸产业服务,构建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其金融服务、贸易业务、船队运输、外贸航线网络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创造性发布原油罐容等14类大宗商品指数,促进大宗商品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新华指数研究院全球港航指数研发主管李宗佺表示,当前全球产业链贸易链深度融合,港口服务功能持续升级,集群化整合不断加速。结合全球各港口群的发展情况,各群体均体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尽管在发展策略上有所差异,但港口群的统一协调管理以及明确的分工协作,将是港口群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一体化协同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将会是全球先进港口群不可或缺的要素。
会议同期发布的“RCEP海运贸易指数”显示,2023年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额的14.2%,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全球海运贸易量增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依然是全球贸易的“稳定器”。RCEP海运贸易指数为102.3,较上年度微增0.9,达到过去6年的最高值,中国港口群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带动大量货物进出口和港口运输发展。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5.6亿吨,同比增长4.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亿标箱,同比增长8.5%。海运增长的同时,港口建设持续进行,上半年我国新增7座大型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海运连接度稳居世界第一。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