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给乡村新业态蓄势添能

李国正 迟远英    2024-08-27 10:35:51    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新产业新业态则是盘活乡村传统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强农惠农富农以及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强劲依托。应注重因地制宜、紧跟市场需求、调动多元主体、借助科技力量,积极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

有别于传统乡村产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立足农村资源、文化、区位等禀赋,在原有一二三产业基础上,借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通过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升级、全产业融合形成的现代生产组织形态或服务组织形态。它是对传统乡村产业组织的再造、升级与创新,其中既包括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新产业,也包括农村电商、智慧旅游、休闲农业、精品民宿、农业科技园等新业态。近年来,伴随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县域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般而言,制度、人才、土地、资本、技术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通过基层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产权制度安排导致农地等部分乡村“沉睡资产”难以规模化、资本化、市场化;二是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以及农村人口外流,致使技能人才不足、发展主体缺失;三是现代信息通信、交通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效率不够高、经营成本不够低;四是乡村发展规划不科学,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特色、效益不高等情况。此外,农业科技和数字技术渗透不足制约了全产业链升级以及产业融合层次。

当前,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大势所趋。接下来,应在坚守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前提下,沿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注入更多动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引导各类企业为乡村产业振兴蓄势添能。优化产业规划和布局。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健全乡村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通过职业技能、农村电商、乡村网红等培训活动,提升农户的技能水平;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通过优化创新布局、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以及构建多元化推广体系等措施,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研发能力和推广水平,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家电以旧换新再加码 每件最高补2000元
下一篇:吉林优化通关服务提质外贸增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