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郎 琦 苗昱澍    2024-08-07 10:16:49    经济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流产业技术工人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其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工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充分显示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升。不断深化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正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例,中国代表队连续三届荣登金牌榜和团体总分榜榜首,展现了我国技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为促进产业技术工人发展,我国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了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概念,要求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断畅通产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渠道,促进了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壮大发展,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我国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已达10.5万家、工匠学院1000多家。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设117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7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多措并举。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各地要积极落实“八级工制度”,建立与技术水平和工作贡献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确保一流产业技术工人能够获得高薪待遇,拥有职业成就感。鼓励企业制定长期激励措施,可实施年薪制、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激发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打破晋升壁垒,设立技术晋升和职称评定体系,鼓励高水平技术工人参与技术研发、管理等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多元化。

强化系统思维,打造终身教育体系,持续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校企共同开发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和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技术同步,让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线上培训课程,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路径。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激励产业技术工人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支持技术工人参与研发创新,对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或创新成果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资助。可设立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对一流产业技术工人的研发创新活动给予奖励。可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如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为产业技术工人提供获取最新技术信息、参与技术交流合作的机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研发资源、实验设施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企参与有助德国实现电动汽车目标
下一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