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攻坚克难扩大新能源车优势

冯煦明    2024-08-07 10:15:59    经济日报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30.1%和32%。截至6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1.1%。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呈现出诸多亮点。

电池相关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续航里程焦虑得到明显缓解。根据专业机构的测试报告,今年夏季参与测试的纯电动车型平均续航里程达到约500公里,续航达成率较2023年提升5%。混动方面,有的企业发布的双模混动系统使得相关车型实现2000公里的续航能力,技术水平达到全球领先。总体上,前些年消费者关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担心得到明显缓解。

智能网联化革命加速推进,无人驾驶等商业化应用逐步落地。今年1月份,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深圳、鄂尔多斯等20个城市入选。汽车智能网联化领域技术突破不断出现,推动形成基于车、路、云、网、图高效协同的体系。无人驾驶出租车、物流配送等应用在一些城市加快进入现实场景下商业化推广阶段。

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走向深度融合。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具有灵活便捷、换电速度快、电池可拓展性强、商业盈利渠道更为丰富的优势,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在一些企业的带动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企开始布局换电模式,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电动汽车等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换电模式等多种形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挖掘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支撑电动汽车等可调节资源并网接入,提升配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这些政策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释放了积极信号。可以预见,换电模式规模化铺开正成为普遍趋势,未来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将形成补充,更好地助力汽车充换电与电网深度融合。

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双轮驱动,海外市场稳步扩大。在汽车行业新能源革命的带动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通过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两条渠道扬帆出海,成为国际汽车市场上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新生力量。在国际贸易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新能源汽车60.5万辆,同比增长13.2%;在国际投资方面,一批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布局投资,如比亚迪在土耳其、广汽埃安在泰国、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通过绿地投资或兼并收购的形式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市场。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挑战。首先,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整体加大。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上升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也是市场活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如果行业长期陷入价格战,大量企业长期难以实现盈利,不利于自主技术创新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美欧国家通过加征关税、收紧零部件原产地限制等手段,抬高进口门槛,围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技术路线和市场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外头部车企之间围绕自动驾驶、续航能力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更趋激烈,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角逐未来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重塑市场格局,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S型”曲线的加速阶段。在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亮点频出的同时,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也更趋激烈。唯有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提高国际化综合运营能力,才能在接下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企参与有助德国实现电动汽车目标
下一篇:深化改革激发国企活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