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新能源消纳多管齐下 电力改革酝酿突破

王璐    2024-07-30 10:11:22    经济参考报

西电东送将再添大动脉。7月2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这是世界首条在送受端均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跨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为“沙戈荒”大基地等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工程发挥重要的试验示范作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消纳需求也大幅增加。《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将多管齐下,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在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明确不同类型新能源项目参与市场的时间表、路线图。

在辽宁营口市,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启动发电,每年可输出740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江苏连云港市,全国最大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预计于今年9月首次并网;西藏八宿县,全球在建最高海拔风电项目的首台风机吊装完成,预计今年10月底将全面建成投产……我国“风光”项目多点开花,已成为新增投产电源的主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8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84%。截至6月底,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合计达11.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8.4%,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预计,2024年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3亿千瓦左右,累计装机占比将首次超过40%。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解决上网消纳难题迫在眉睫。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2024年5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1-5月全国风电利用率95.9%,光伏发电利用率96.7%。其中,5月份风电利用率为94.8%,相比4月份下降1.3个百分点,部分地区风电利用率跌至90%以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研究分省设置风电、光伏合理利用率,引导各地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有序推动风电、光伏发展。同时,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今年国家电网公司电网投资首次超过6000亿元,比去年新增711亿元,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联系、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以此次开工建设的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为例,起始端甘肃是我国“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的主战场,落点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大省。工程投产后甘肃每年可向浙江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一半以上是绿电,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212亿千瓦时。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新能源消纳,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也是重要课题。《决定》提出,推进能源等领域价格改革,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认为,下一步电力市场化改革着力点之一是有序推动新能源进入市场。明确新能源参与市场方式和路径,提升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应性。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度,探索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落实到终端用户。健全绿电、绿证交易机制,引导各方合理承担新能源消纳责任及成本。

万劲松表示,要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适用新能源大规模接网需求,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基本规则和绿证绿电交易机制,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明确不同类型新能源项目参与市场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新能源发电稳妥有序进入市场。研究促进智能微电网发展的改革措施,积极培育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外贸总值再创佳绩 京津冀协同展新貌
下一篇:三茶统筹焕新产业名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