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

郭劲光    2024-07-25 10:04:27    经济日报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空间聚集而形成的空间形态和网络化组织形态。数字产业集群具有数实融合、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等特征,突破了物理空间集聚约束,更加突出数字空间集聚,形成物理和数字空间集聚的新形态,能够有力推动产业跨区域、跨界融合发展,实现集成协作和创新。

当前,各地高度重视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很多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价值凸显。但也要看到,部分产业集群还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水平不高、数字领域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综合施策,着力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更多活力。

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包括网络通信、存储计算和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础保障,能够为各类数据汇聚和异构网络协同提供支撑平台,促进相关上下游产业对创新要素的吸纳,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前瞻部署和持续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的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数据+算力+算法”技术集成创新,提供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和应用等共性服务支撑。强化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建设部署,确保数字基础设施深度覆盖,持续完善应用环境。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和建设运营模式,促进“5G+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和应用赋能。数字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有利于数实深度融合和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价值,提升数据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在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过程中,既要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也要锚定数字技术演进趋势和各地的技术基础、产业优势,聚焦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数字技术创新路径,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持续加大对数字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统筹强化对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关键软件、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各类产业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打造数字产业生态圈。

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发展数字产业集群,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作用,促进重大数字化项目落地和数字企业快速发展。可考虑采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举措,为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企业提供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税费服务,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取得明显成效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奖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数字经济产业投融资提供数字金融服务支持。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和治理能力,强化数字经济产业统计监测和运行调度。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人才队伍。人才是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的关键资源,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关系着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程度与发展水平。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制机制,提升相关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持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供给
下一篇: 深化改革焕发传统产业新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