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引导海水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陆杰荣 王筱蕾    2024-07-19 10:25:28    经济日报

国新办近日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自然资源部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也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为每日2522956吨,比2022年每日增加165908吨。随着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海水综合利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的海水综合利用成就显著,海水淡化工程数量增长,工程规模扩大,相较于2012年的95个工程和日产77.4万吨的规模,2023年实现翻番增长。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海水综合利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规范和指导。

不过,在当前海水综合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政策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技术研发和创新不足等问题,一些短板弱项亟需补齐。对此,应从顶层设计、科技创新、宣传教育等多个层面发力,力推海水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供给。通过制定出台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海水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设立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引导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和建设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加强产业协作和集群发展,鼓励建设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并加强合作,激发产业集群效应,做好补链、强链、延链的工作,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

聚焦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探索,生产具有科技水平、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实现关键装备国产化。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开展海水综合利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完善供水保障,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海水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和效能,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满足沿海水资源短缺地区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关于海水综合利用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消费者对海水综合利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海水综合利用产品,鼓励和支持海水淡化水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的运用,扩展海水淡化水的使用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半年,广西农商联合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双过半”
下一篇:地方“S式”资金接力大行其道 流动性“缓冲带”仍待拓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