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整机制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进行时

彭扬     2024-07-19 09:50:41    中国证券报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专家表示,后续央行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整机制,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更好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一个个数据印证着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依然稳固,有效支持了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从量的方面看,央行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增长平稳。同时,在结构上,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持续提升货币信贷的引导效能。

随着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逐步深入,货币政策框架正逐步从传统的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也就是说,在总量政策适时发力的同时,价格型工具也获得了更多倚重。

从价的方面看,贷款利率保持下行态势。上半年,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接连下调;同时,央行还明确取消全国层面房贷利率下限、下调房贷首付比例和公积金贷款利率。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和3.6%左右,同比明显下行。

“上半年,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上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在结构上加强‘精准滴灌’,进一步稳定了市场信心和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预计,后续央行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为宏观经济恢复回升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更注重短期操作利率

在上半年金融支持实体力度不减的同时,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并且“注重发挥利率调控”。

我国有短端的政策利率即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方面和国际上相似,发达经济体央行主要是“盯”短端利率,同时我国还有中端政策利率。专家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利率传导机制逐步健全,存在两个政策利率已经没有太大必要,央行应该主要控制短端利率。

从近期央行传递的政策信号看,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色彩将淡化。“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央行行长潘功胜日前透露,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发生重要转型。

与此同时,央行衡量短端利率调控是否达到目标,需要有个目标利率。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央行主要盯的是银行间7天期回购利率即DR007,但也越来越多看隔夜回购利率DR001。“隔夜回购交易量占比更高,代表性更强,未来可以考虑向这个方向发展。”该人士说。

贷款市场利率或迎改革

持续改革完善LPR也是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一部分。专家表示,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问题,需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当前LPR报价与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之间出现一定偏离,未来还需要加强报价质量考核,减少偏离度。”专家表示,可以考虑借鉴国际经验,用类似SOFR(担保隔夜融资利率)的短端市场利率作为浮动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这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的公允性,也有利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后续LPR报价本身不必然需要挂钩或参考MLF操作利率。当经济运行压力加大,需要以价的下行来助力经济回升向好时,LPR也可能单独下降。

着眼于完善现有机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后续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容报价行数量,降低单个报价行对LPR报价的影响力;二是对报价利率持续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异常报价,进行实时监督和事后跟踪调查,必要时可据此对报价行名单进行调整。

“长期看,在通过收窄利率走廊等方式,有效控制短期市场利率波动性后,不排除未来LPR报价将以某个短期基准市场利率为基础加点形成。这也是逐步理顺市场利率由短及长传导关系的具体路径之一。”王青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半年,广西农商联合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双过半”
下一篇:“重估”主观多头 久违买家再战江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