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微观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大力激发各类微观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微观主体是指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企业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家庭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微观主体,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从事经营活动的家庭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企业和家庭构成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微观主体。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其中,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经济有着特殊的功能定位,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核心任务。目前,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还需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更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外资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还处于恢复阶段,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正在持续增强,需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截至2023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有所改善,景气水平和企业预期持续向好。更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支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发展。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强化国有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高质量高起点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稳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功能作用;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围绕健全制度保障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改革推进机制,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激励干部职工干事创业。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其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尤为重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减轻经营主体负担。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服务民营企业,下力气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达到1.2万家,同比增长20.7%,实际使用外资3016.7亿元。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占比12.5%,比上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引资也实现较快增长。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巩固外资基本盘,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二是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三是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四是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还应着力增强内需主动力。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家庭也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需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激发家庭消费动力,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既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又着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更多有潜能的消费,还需在增加家庭收入、提升家庭消费意愿、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优化家庭消费结构上切实发力,加快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