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大模型降价的消息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继智谱、字节跳动等企业率先宣布下调旗下大模型费用后,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科大讯飞等多家厂商纷纷跟进,旗下产品降价甚至部分免费。一时间大模型市场硝烟弥漫,“价格战”似乎进入白热化阶段。
有观点认为,这是在重走中国互联网企业“补贴圈地”模式的老路,将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可能对中小初创企业形成较大打击。也有观点认为,这将降低企业和用户使用门槛,有利于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加快行业发展步伐。到底该如何看待大模型“价格战”?
其实,与共享单车、本地生活、汽车等领域单纯凭借融资比拼份额的市场逻辑有所不同,这一轮大模型厂商降价潮的底层逻辑在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在2023年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带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后,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呈现井喷式发展,极大带动了传媒艺术、内容生产、虚拟主播等各领域发展。今年4月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公告显示,目前已有117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通过备案。在各方持续投入下,得益于模型训练的效率提升、硬件资源的优化使用、算法等的改进,大模型实现了算法革新与模型优化,成本得以实现倍数级降低。某互联网企业称,旗下大模型相较于1年前,推理性能提升了超过100倍,而推理成本仅为此前的百分之一,成本的降低给了企业打降价牌的底气。
当然,降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大模型企业产品同质化和盈利模式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未出现真正不可替代的现象级产品,各大厂商难以通过产品创新吸引消费者,只能使用降价手段抢占市场份额。有厂商和消费者面对“降价潮”态度较为保守,也显示出对服务品质等综合因素的看重。除了提升服务品质,大模型厂商还需要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模型厂商的业务重点都放在商业化和落地应用方面。最新公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统计到的大模型相关中标金额已超过2023年全部中标项目披露金额,涉及政务、金融、运营商、能源等各行各业,显示大模型的应用需求正快速增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模型厂商需要全力以赴,加紧寻找一条商业化之路。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数字基础设施之一。企业以更低成本进行开发、试错,找到适用于大模型时代的AI原生应用,进一步促进行业应用爆发式增长的内在规律,要求大模型价格降下来。从需求端看,降价使大模型服务更加亲民,可以有效扩大市场规模和用户基数;从供给端看,降价会加剧大模型市场竞争,促使各个大模型提供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来留住用户,一些效率低下或资金不足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出局,行业将实现优胜劣汰或者强强联合。归根结底,大模型厂商还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科技自主性与独立性,探索多元化应用场景,形成差异化优势,方可提升竞争的底气,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