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充分释放以旧换新政策效能

吉富星    2024-07-10 11:28:51    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相继发布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补贴等细则,进一步释放了居民消费潜能。继今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之后,本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有助于激发消费需求,又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宏观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下,我们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居民消费意愿不强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比较明显。从总量看,2022年与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3.4%,远低于疫情前水平。从结构看,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一般占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约三分之一,对消费形成重要支撑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汽车和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保有量约3.4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且一些家电已使用了较长时间,更新换代需求和潜力很大。因此,汽车和家电等传统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将是促消费、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汽车在耐用消费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以旧换新更是备受关注。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于今年4月份联合印发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规定,对个人消费者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前(含当日)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总体按6∶4比例共担,并分地区确定具体分担比例。同时,近日《财政部关于下达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中央财政预拨资金预算的通知》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预拨64.4亿元,报废汽车回收量目标为378万辆,其总体目标是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支持符合补贴政策要求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与此同时,各地还通过发放消费券等促销方式,进一步鼓励消费者以旧换新。预计今年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可直接撬动数千亿元的汽车增量市场,汽车产业上下游以及回收拆解企业也将受益于这一政策,有利于产业链协同发展。

进一步而言,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涉及汽车、家电和家装等多领域耐用消费品,是一个万亿元规模的大市场,有望在带来大规模消费增量的同时,对多个产业产生积极作用。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扎实推进,以及各地发放消费券等举措的协调配合,消费者在补贴和优惠的作用下更有能力和意愿替换老旧产品、购买新产品。“真金白银”的补贴对拉动消费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消费对经济循环将起到很好的牵引带动作用,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原动力。

也应看到,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堵点,同时还需考虑政策效能和可持续性。目前,部分地方囿于财力薄弱、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存在补贴力度不足、废旧产品回收难等问题。同时,财政补贴等政策在短期内可刺激消费,但还需避免透支未来消费或增加预防性储蓄需求,造成政策长期效果减弱。

接下来,仍应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建立“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更好、更持久发挥政策效能。为此,在坚持中央和地方补贴联动基础上,积极推动产供销、上下游、政银企、线上线下叠加配套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应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强化高品质产品供给,扩大绿色消费、数字化消费等新型消费;以便民惠民为重点,加强政策激励与监管,健全完善回收、拆解服务体系。从长期来看,还需通过配套改革提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进一步补好公共服务短板、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公募最佳策略罕见失灵 均衡配置基金遭遇逆风
下一篇: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水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