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装配式建筑向我们走来

2024-07-03 15:34:22    经济日报

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装配式建筑可以成为建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心目中的“好房子”具有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特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助于“好房子”建设。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正在成为现实。装配式建筑越来越普遍,住进在工厂里建成的房子这一天并不遥远。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我国一直积极探索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前仍存在装配式建筑比例和规模化程度较低等情况。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力度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以装配式方式建造而成的房子离我们越来越近。

谈及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专家们常常将建筑与汽车类比。汽车由千百个来自生产线上的零部件,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密的焊接组装而成。建造房子也可以采用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工厂将建筑零部件生产好之后运输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将零部件组装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房子能够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这样既有利于老房子的更新改造,方便维修和更换部件,又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施工扬尘等传统建造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装配式建筑可以成为建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装配式建筑不仅对建筑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居住者也可以体会到它带来的诸多优势。装配式建筑可以更美,通过部件之间的不同组合,实现建筑外立面的多样化,且预制部件更有助于建造精细化,使建筑更加精致。装配式建筑更好维护,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质量更稳定。装配式建筑装修更便捷,相比传统装修现场返工率大大降低,且装配化装修产品易于更换,管线与建筑结构相分离,拆下墙板即可维修管线。居住者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全景使用说明书,更好掌握隐蔽工程、机电管线等情况,方便精准维修。装配式建筑更容易更新,它能够实现户型“可生长”,方便住户按照个人习惯和需求的变化进行自由分隔,装修面层材料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

如今,装配式建筑的普及率已经越来越高。我国早在2016年就曾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根据很多省份提出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很快达到或者超过50%,有些省份装配式建筑发展十分迅速。2023年上半年,海南省装配式建筑建造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已突破70%。截至2023年10月底,北京市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亿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为47.44%。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5%。

装配式建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始出现“黑灯工厂”。工厂生产建筑部品部件的全部程序都可以由机器人完成。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须进一步充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推广装配式建筑要过成本关。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明显,然而它的推广一直受制于成本居高不下。建筑部品和部件工厂化生产,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成本。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推广力度提升,加之相关政策和补贴助力,一些装配式建筑成本已经逐步趋近于甚至低于传统建造方式。正是基于成本的降低,如今,有些农房建设项目中,装配式成为村民愿意主动选择的建造方式。同时,企业还积极探索建设装配式建筑集装箱移动式工厂,将装配式工厂直接运送到项目附近,免去了重复建造工厂的财力支出,生产线使用频次的增加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发展装配式建筑还需不断完善激励措施。很多城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激励措施,比如苏州市实施容积率奖励政策,明确房地产开发项目所有建筑符合要求的,在土地出让时可给予不超过2%的容积率奖励。还有一些城市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资金奖励,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等,这些激励措施有力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发展。

我们心目中的“好房子”具有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特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助于“好房子”建设。装配式建筑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相信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让我们身边的建筑更加美观、实用、环保,让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居住生活。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优质产品服务下乡带动消费向上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