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新质生产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王兆华    2024-07-02 15:45:15    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从依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人才驱动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必须大力发展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变革发展动能、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方向转变,这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双碳”战略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质生产力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火电、钢铁和水泥等高碳产业的比重,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不仅是降低碳达峰峰值的重要途径,也将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创造条件。据测算,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总体贡献度超过50%。

首先,强化传统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层次,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强度。

其次,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重点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加快绿色能源建设,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实现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削减。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相关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碳交易,以及增加与碳吸收相关的森林碳汇等新兴产业,加快开辟氢能与储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技术成本不断降低,推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此外,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生态碳汇等零碳负碳技术以及生态环保产业(如固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共生等)的发展,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减缓气候变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新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步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费和碳排放,有利于企业更好统筹生产、销售和能源资源投入,避免能源资源浪费。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的智慧能源系统,可以提升产业部门和居民的碳排放动态监测水平,全面掌握和深度分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减碳策略。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优质产品服务下乡带动消费向上
下一篇:严把IPO准入关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