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青岛市市北区的青岛应急安全文化产业园,30多位空调安装人员正在三层楼高的培训设施中进行高空安全作业培训。“这是我们与中国安全生产协会联合开展的高空安全作业培训,目标是两年培训2万人。”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连龙说,这样的培训基地在全国已建成6个。
青岛是我国首个将安全应急产业规上企业经济总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的副省级城市。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应急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应急产业,积极发展应急产业链,应急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23年,青岛市安全应急产业“三上”企业达到2313家,同比增长15.8%。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是全国较早明确提出发展应急产业的城市。2016年,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应急产业领域,构建产业生态链。2018年,青岛成立应急管理协会,积极推动青岛市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应急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就是要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名誉会长张旭明说。
做绳索起家的海丽雅集团,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在应急救援领域开辟出新天地。“绳索是救援场景必需的物品,我们以绳索为纽带,研发了山岳救援、地震救援、火灾救援、矿山救援、水域救援等8个特种灾害救援领域的150多件套装备。”徐连龙告诉记者,“不仅要研发专用绳索,还要研发核心部件,如绳索救援装备的核心部件保护器。公司组建了10多人的研发团队,4年多时间投入数百万元,在2018年逐步实现量产,超过国际最新的第四代产品水平。”
以全套装备国产化为基础,海丽雅集团首创“沉浸式体验”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建立专业教练团队,设计了缆车救援、塔吊救援、深井救援等54个场景,对学生、高空作业人员乃至消防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迄今已培训120万人次。“公司应急板块发展得很快,应急产品的份额已超过总产值六成。”徐连龙说。
青岛华海环保工业有限公司也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蝶变”。该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各种围油栏、收油机等溢油应急设备的企业,特别是橡胶围油栏,是能够应急遏制溢油事故、防止溢油扩散并转移溢油的重要设备。公司总经理郭建伟说,公司研发了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溢油防治装备;如收油机,对油类和化学品泄漏事故后的水上污染物,高中低黏度都可回收,回收效率可达90%以上。
最近,华海环保公司还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成功研发了溢油监控和溢油跟踪浮漂系统,当溢油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将数据自动传输到监控中心和移动通信设备。“海上风浪大,风向不固定,系统可以迅速掌握溢油漂浮区域,有利于快速处置,避免更大范围污染。”郭建伟说。
目前,青岛不少传统应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转型升级,带动整个应急产业焕然一新。
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城市的应急体系开始从基础级的安全防范逐渐向综合级的管理层面发展,新兴产业在应急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岛市通过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推动新兴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是青岛引进的企业,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空天信息技术,在空天大数据获取、处理、承载、可视化和应用五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我们首先根据应急救援领域的难题提供服务。”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林乔木介绍,如森林防火、洪涝灾害、危险品运输储存等,靠传统的摄像头、人工巡查乃至飞机巡航,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时效慢、危险系数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公司通过建立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和提升“高分+北斗”的卫星综合应用能力来破解难题。“目前,中科星图智慧已在10多个地区建立了这种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对各种灾害、安全生产风险都能及时预警。”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国内首家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创新空间,主导国家综合应急通信终端研发与产业化科技项目,先后为30多个地市提供应急产品和解决方案;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平台,依托触发式智能应急值守系统、多系统融合视频会商系统、移动应急系统以及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面对各类突发事件,较传统应急模式可节约70%的时间。
“公司构建了以应急云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应急体系,基于与60多个应急联动部门的对接经验,提供5类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创新支持自动化采集,提升了数据治理效果。”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盖健说。
“新兴应急产业目前在青岛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大,能力越来越强,已成为安全应急领域的生力军。”张旭明说。
应急产业聚链成势
结合产业实际,青岛正在打造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医疗卫生防护、水域安全应急4条安全应急产业链,在全方位提高青岛应急防护救援能力的同时,推动应急产业聚链成势。
“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梳理并打造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技术培训及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安全应急产业链体系。”张旭明说,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拓展技术链,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拉长技术链,营造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的缝合断层、填补空白、调整结构,引进终端产品制造企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并形成产业集聚。
应急救援产业链将通过一个“大应急平台”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实现覆盖“海、陆、空”,涵盖“安、军、网(5G)、文、教、科、服”的全方位、多元化应急产业链。“结合目前协会百余家会员的资源,可以将产业链相关项目进行系统结合。”张旭明说,要将所有关联的应急产业以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联动,同时要建设和融合应急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即“大产业园”,包括金融、研究院产业等。
在医疗卫生防护产业领域,青岛目前已有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疾控、急救、数字化系统搭建、系统平台服务等业务板块。“未来,将扩展跨行业企业的引进,形成青岛区域内应急物资、技术和服务的社会储备地图。”张旭明说。
青岛在水域安全应急产业也有着雄厚基础,在救援设备、监测预警系统、防护装备等生产制造方面,在硬件设备支持和科技服务平台方面,在水域运输、海上溢油应急处理等多个领域,都有不少企业提供服务。
“我们规划了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核心,以市南区、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区为产业辐射带,其他区(市)协作配合,着力构建青岛市水域应急产业发展布局。”张旭明说,青岛将建立水域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设水域安全应急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的水域安全应急技术和装备,如智能救援设备、无人机等;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青岛还将着力培育具有全国辐射力的头部企业,实施打造应急安全产业的‘青岛金花’行动,海丽雅集团和海诺生物已入选新一代‘青岛金花’制造业企业名单。随着应急产业企业的成长,青岛应急产业必将更加异彩纷呈。”张旭明说。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