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深圳开展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

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

杨阳腾    2024-05-27 17:03:52    经济日报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南方区域将迎来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日前,在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南方电网新兴业务部组织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在深圳成功开展全国首次“多种模式应用、多元场景覆盖、多方市场参与”的市域协同车网互动示范应用实践活动,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场站分别通过“有序充电”“反向放电”响应电网削峰需求。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安全总监王奇介绍,车网互动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形式,可参与削峰填谷、虚拟电厂、聚合交易等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构建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的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可有效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通过试点示范得到初步验证;到2030年,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深圳供电局产业规划部高级经理梁晓峰表示,新能源汽车具备负荷和储能的双重属性,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移动储能单元,车网互动让停放的新能源汽车电能有了盘活利用的可能。新能源汽车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变为移动“充电宝”,不仅能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还能在用电高峰期有效缓解电网压力,规模化开展车网互动将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清洁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可靠供电。随着充电市场机制日益成熟,车主和充电桩运营商通过返送电获取一定收益,实现了“车桩网”三方共赢。

据了解,本次规模化车网互动示范应用中,由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向车网互动聚合平台发出精准削峰需求,再由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对已聚合的深圳地区500座充电场站开展“有序充放电”。在1小时内,共有1473辆电动车参与,其中有序充电1420辆,反向放电53辆,削峰电量达4389千瓦时,可满足548户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覆盖了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等充放电场景,是一次规模化、商业化、多元化的综合示范应用。现场参与放电的车主袁伟表示,在充电APP上收到了反向放电邀约后,就参加了这次活动,每放1度电可以获得4元钱,在放电20度的情况下能拿到60多元的收益,很有吸引力。

深圳供电局新兴产业部副总经理陈牧介绍,本次示范应用实践是国内首次城市级规模化车网互动响应,也是国内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场景最全面、调度最复杂的多元场景车网互动应用实践,通过灵活创新的用户交互模式和丰富多元的充放电场景,充分唤醒和激发新能源汽车的灵活调节潜力,对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验证,是提升电力保供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积极探索,为后续开展更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奠定了基础。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00万辆,部分车型已具备反向放电功能。如果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全部具备反向放电功能,车载电池的储能潜力可达5000万千瓦时,最大可控负荷将超300万千瓦,相当于约5台中型燃煤发电机组连续1小时—2小时的发电量。

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充电设施33万个,车网互动示范站137座,可调节电力超40万千瓦。深圳还通过打造国际领先的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同时基于全市域级、全自主可控、精细建模的统一时空信息平台率先打造了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以数字孪生、全景可控的形式全量接入分布式资源,并与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协同,实现分布式资源可观、可测、可控,全过程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以多元用户的广泛参与及电力市场体制机制的建立,驱动产业链协同优化,有力支撑深圳绿色能源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资产评估有为才有位
下一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投资银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