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债市开放东风劲

范子萌    2024-12-25 15:08:33    上海证券报

熊猫债发行量屡创新高、海外投资者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债券通机制愈发完善……2024年,我国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向纵深拓展,中国债券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对于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债券市场而言,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仍在路上。展望2025年,多位市场参与者认为,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信号强劲释放,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国际机构深度参与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势头将更加强劲。

熊猫债受海外发行人青睐

这一年,熊猫债在海外发行人之间火了。

“年初开始,市场对于熊猫债的需求持续增加。到6月末,我们就把德银集团80亿元的两年发行额度用完了。”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券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对于今年熊猫债的走俏印象深刻。他表示,得益于人民币债券走牛,以及全球发行人对中国市场愈发重视,德银中国的相关业务也实现了蓬勃发展。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近年来,在人民币融资利率优势和政策支持的双重助力下,熊猫债成为海外发行人青睐的融资方式,持续“火出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中旬,熊猫债全年发行量超过1900亿元,同比涨幅超过25%。而去年,熊猫债发行量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80%,发行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熊猫债的发行人中,外资“成色”迎来显著跃升。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过去熊猫债的发行主体以国内红筹企业为主。德银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纯外资熊猫债发行规模超过750亿元,占熊猫债总体发行规模比例接近40%,而2023年该比例为17%。

“目前纯外资或者说非港资熊猫债发行人占比大幅增加,表明国内债券市场对全球发行人越来越有吸引力。”方中睿表示。

中国债券成关键资产配置

在海外发行人热切使用人民币债券进行融资的同时,人民币债券作为投资标的,其强劲吸引力也得到海外投资者的充分认可。

2024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堪称“惊艳”。去年9月至今年8月末,境外机构投资者连续12个月增持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此外,今年11月,在纳入彭博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四周年之际,中国债券权重稳步提升,超越日元债券,升至该指数权重第三。

就“为何中国债券是全球投资者的投资必选项”这一问题,瑞士百达资产管理新兴市场企业债券联席主管兼大中华区固定收益主管杨孝强近期发布报告称,有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撤离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错过了在该市场取得两位数回报的良机。

“未来几年,中国债券是一个稳定的回报来源。”杨孝强认为: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保持平稳、渐进的复苏步伐;另一方面,中国债券是一种防御性投资,不仅可为全球投资组合提供稳定的支撑,同时还有潜力实现可观的、不受其他主要政府债券市场波动影响的回报。

国泰君安证券战略发展部研究员孙欣欣认为,中国债券被全球三大债券指数纳入,为中国债市带来了增量资金。同时,在全球金融资产和变量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人民币债券正以其稳定性和低波动性受到境外投资者的主动关注,吸引力日益提升。人民币资产已成为境外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度有望持续扩展

市场因素之外,一个愈加开放、便利的制度环境,是中国债券市场持续稳健发展的“底气”。

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深踩对外开放“油门”,敞开胸怀拥抱全球投资者。回顾看,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将“债券通”项下的人民币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5月,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互换通”)机制安排进一步优化,助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支持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

谈及相关政策举措,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一方面,节省了现金占用成本,提升资本效率;另一方面,有效盘活境外投资者的在岸债券持仓,进一步提升了在岸债券的吸引力。

展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方中睿认为,预计熊猫债市场将持续蓬勃发展,发行国别有望进一步多元化。除了发达市场的发行人会增加,预计中东和拉丁美洲也会有新的主体进入市场。此外,投资人群体也将持续丰富。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债券作为融资手段,其息差收益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期国内支持性政策频出,海外投资者有望迎来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未来,应稳步扩大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境内人民币债券等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孙欣欣认为,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人民币在利差收窄、对外贸易、经济基本面等因素的支撑下有升值动力,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必然会进一步增强,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必将稳步推进。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与海南自贸港共成长”
下一篇:提速!轨道上的长三角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