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中国经济新活力”系列报道

银发经济让“夕阳”事业变“朝阳”产业

人民网记者 黄盛    2024-12-24 11:29:06    人民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被称为“斜杠姥姥”的张淑贞对这句唐诗感触颇深。今年71岁的张淑贞对记者说:“没想到退休了,反而更感觉时间不够用了。我时常约上好友‘游学’,报爱好班学习,也更加注重养生。但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和服务还是少,老年大学名额紧俏‘一座’难求。”

近年来,老年学堂、老年游学、老年电竞、老年摇滚、非遗传承等新产业,在老年消费群体中颇受欢迎。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潜力巨大。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共26项举措。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近日召开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扩大养老服务消费,既是经济风口,也是民生关切。如何创新银发经济的多元化场景、扩大服务消费,让银发一族乐享“家”和“远方”?

“银发经济创造出新的、更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文化养老分会副会长田娜告诉记者,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推进,服务“夕阳红”的银发经济正在迎来更大的市场规模。无论是供给侧的增长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还是需求侧的新消费增长点创造,都需要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认为,银发经济有望迎来快速的增长期。老龄化程度快速提升,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同时,“60后”迎来退休潮,这一代的购买力更强,更愿意通过消费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同时,新技术应用正处于爆发期,物联网、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等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业态多元的银发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社会力量涌入。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银发经济相关企业49.6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年注册8.07万家,同比增长27.06%,创注册量新高。现存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成立年限在5-10年的企业最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纪竞垚向记者表示,扩大养老服务消费的着力点在于,以优质服务激发老年人主动消费意愿,丰富养老服务业态,激发多元化服务消费潜力,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文化、旅游、教育、保险等领域融合发展,并加强对老年人合法消费权益的保护。

田娜表示,银发经济不仅涵盖医疗、养老等传统领域,还拓展到康复辅助器具、康养旅游、养老金融、智能照护等诸多新领域。她认为,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当前银发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巩固增强基层养老服务保基本、兜底线的能力。要立足老年人需求的结构与特点,找准政策实施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力点,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专业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

“年龄已经不再是评判‘老’的唯一标准。围绕老年人的‘年轻心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让我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需求。”张淑贞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光子企业“追光”增底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