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数字技术助力能源稳定供应

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2024-12-24 11:11:32    人民网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降低,民生用能需求增长,我国能源保供工作进入关键期。为确保能源供应充足稳定,各地提前加强煤炭储备、电力调度,随着新一轮设备更新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冬季能源保供、提升供应效率方面也显现出重要作用。

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职责,全面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全力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发挥好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此前召开的供暖季全国能源保供会议介绍,在储备方面,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超过30天,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了80亿立方米,储气库已提前完成注气任务;生产供应方面,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1.6亿千瓦,10月份以来煤炭、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

“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冬季供暖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能源保障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挑战,要继续加强煤炭储备、优化电网调度、推动新能源发展,并在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系统灵活性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入冬以来,我国煤炭主产区持续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全力保障电煤供应。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3亿吨,同比增长1.8%;日均产量1426.6万吨。进口煤炭5498万吨,同比增长26.4%。1—11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3.2亿吨,同比增长1.2%。进口煤炭4.9亿吨,同比增长14.8%。

“当前全国电煤库存整体处于较好水平,为今年迎峰度冬提供了较好保供基础。”业内专家介绍,今年供暖季各地提前加强煤炭储备和电力调度,确保了电煤供应充足,并通过跨省电力调度和电力互济机制,保障重点地区的用电需求、优化电网调度能力,为冬季用电高峰做准备。

在今冬采暖季,多个地区和企业强化煤炭储备和电力调度,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保障冬季供热和用电需求。国家电投加强电煤供应合作,确保长协兑现率超过95%,电厂存煤1878万吨,平均发电可用天数44天;北京电网预计2024年至2025年采暖季最大负荷增长8%,通过跨区调电引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外部电力满足首都用电需求;山西电力通过优化省内外电力调度和电力互济,保障京津冀、华中等地区电力供应,确保即使出现寒潮天气,省内最大发电能力也能支持外送电量。

“这个供暖季,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落地,数智化等新技术是保障能源生产供应的重要助力。”上述专家建议,要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升能源供应效率。

在黑龙江,华电能源所属哈热公司通过供热管网数智化改造,实现调度指挥中心高度智能化一体运行,实现更加高效完成热源合理分配和精准调节,2024年至2025年采暖期以来,一级网流量同比降低13%,热网补水量同比降低36%,居民用热满意度显著提升;在山东省,济宁高新公用公司针对供热管网温度不均的问题,全面升级智慧供热平台,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按需供热和全链路自动化管理,还引进智慧调控设施,成功在32个小区安装近3万套设备,进一步提高供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各地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能源供应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业内专家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力调度的优化,我国能源保障体系将向着更加高效、灵活、智能的方向发展。

“未来需注重长期稳定供应策略,继续加快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优化电力调度,探索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机制。”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实做细应急工作预案,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光子企业“追光”增底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