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选成长还是选红利 跨年行情下基金分歧加大

安仲文    2024-12-19 14:39:25    证券时报

尽管成长风格在当前基金业绩来源上仍占主导,但有关成长与红利的策略分歧在加大。

随着年末部分成长基金在跨年仓位切换之际瞄准红利股,以及基金公司开始对相关红利基金实施限购,这些现象都表明,跨年特殊时间段市场策略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跨年行情中的风格切换因素吸引着机构资金从强势赛道转向二线赛道甚至弱势赛道,然而不少基金经理也认为,考虑到流动性变化趋势往往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近两个月大概率仍是成长股策略占据主导。

目前来看,临近年末,成长型基金在主动权益类十强中业绩排名遥遥领先,而在上半年红利基金一度占据绝对优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前十强的产品一边倒地呈现成长风格,其中,基金经理雷志勇管理的大摩数字经济混合年内收益率已达60%,该基金是典型的成长型基金,其前十大重仓股组合全部指向高弹性的科技股。此外,招商基金旗下一只此前重仓红利股的产品,亦因为重仓股及时切换到成长赛道,使得该基金年内收益率达到43%,跻身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前十强。

相比之下,以红利股为核心重仓股的产品,虽然不少产品年内业绩也排名前列,但若挑战前十尚有难度。今年以来,国泰基金旗下的国泰央企改革基金收益率达到30%、工银物流产业基金收益率接近28%、嘉实金融主题基金收益率约27%。根据定期报告持仓信息,这些产品的重仓股主要指向偏红利赛道的龙头股,尽管产品业绩不俗,但在当前市场排名中仍落后与高弹性的成长类基金产品。

然而,在年末基金经理跨年仓位切换的背景下,部分基金经理还是选择了红利及消费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最近,多只重仓科技成长股的高弹性基金产品在12月份“悄然”换仓,其典型特征是基金产品的净值走势与科技赛道的重仓股走势差异较大,甚至有的基金重仓股全线杀跌,而基金净值却不跌反涨。通过对比,这些基金净值走势与红利、消费龙头股股价走势高度匹配,反映出这些基金很可能已经卖掉了科技股,仓位已切换至红利及消费方向。

未来一段时间,是红利为王还是成长主导?公募基金分歧显著加大。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基金经理霍华明表示,进入12月,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行,红利资产备受市场青睐,险资尤其较关注股息率在4%以上的红利资产。从近期市场表现看,央企红利类资产在红利资产中表现更为突出。一方面,央企与国企在分红连续性和增长性方面更优秀,其中,央企里面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连续5年分红。央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2025年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在提振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央国企“市值管理”要求或被强化,央国企将更加重视上市主体的市场表现,加大分红力度、适时开启增持或回购等提振信心的行为将更加普遍。另一方面,高股息驱动的红利投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红利资产仍是长期配置上的核心选择方向之一。如果后市出现小微风格向其他风格切换,红利风格的表现有望再度占优。

摩根士丹利基金内部人士则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成长还是主导。首先,人工智能赛道预计明年仍有望持续较快增长,AI基础建设日臻完善,这为应用的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便没有很快实现颠覆性创新,众多的微创新也会层出不穷,AI应用的关注度将会持续提升。其次,包括军工、新能源、医药等部分行业拐点屡次延后,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负面影响,但根据近期行业政策深入分析,拐点临近的概率在提升;最后,国内新兴领域的优势产业也有不少机会,从海外相关国家的产业发展脉络看,制造业大国的优势产业一旦实现海外市场的突破,很难在短期内被阻断,当前中国在多个领域存在这种优势,且空间不断扩大。

长城久嘉基金经理尤国梁认为,2025年的股票行情大概率仍然指向成长赛道,从过往来看,在宽松货币政策拐点出现之后,其带来的流动性变化趋势往往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近两个月大概率只是市场风格转向成长的开始。明年行情的第二阶段可能由纯流动性推动转向基本面和流动性共同推动,因此明年全年来看,市场结构可能会比近期更加均衡。尤国梁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产业趋势和科技创新是拉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算力芯片基本上是增速最快的细分方向。得益于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推动,以及中国半导体自主可控政策的扶持,看好国产算力芯片这个细分子行业。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提升便利化水平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再优化
下一篇:财经观察:小改造“换”出幸福晚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