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券商并购提速 “国联+民生”过会 成为新“国九条”出台后证券业并购重组过会第一单

王蕊    2024-12-18 11:04:28    证券时报网

 

昨日,上交所披露,国联证券发行A股股份购买民生证券99.26%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获审核通过。

后续,在经证监会同意注册等流程后,交易即可正式实施。从9月27日获上交所受理,到审核通过,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火速过会,成为新“国九条”后证券行业并购重组过会第一单。

交易进程迅速推进

8月8日晚间,国联证券公告称拟通过发行A股股份的方式向国联集团、沣泉峪等45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民生证券99.26%股份。此次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20亿元,且发行A股股份数量不超过2.5亿股。

仅过去4个多月,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联姻”就已成功过会,距离实施只差最后一步。国联证券有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并购是自身做优做强,更好支持服务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质效,全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交易成功过会,是监管部门支持和鼓励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打造一流投行的第一枪,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合并重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证券行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据介绍,民生证券拥有分布在全国近30个省区的经纪业务分支机构,投行业务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据国联证券公告,2024年1月至9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共审议通过35单IPO项目,涉及保荐机构19家,其中民生证券过会项目2单,排名并列第三。

业界认为,通过合并民生证券,国联证券有望快速提升投行及股权投资实力、扩大客户群体资源,充分挖掘已上市和拟上市客户资本运作需求,借助“科八条”“并购六条”的政策东风,大力发展并购重组业务,加固投资银行业务优势,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步上报整合方案

随着上述交易快速推进,市场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后续两家券商如何整合。

本月初,国联证券在回复审核问询函时提到,在向上交所报送交易申请文件的同时,国联证券、民生证券等主体也同步向证监会报送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对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民生期货与国联期货,涉及的资产、业务、机构、人员具体整合时间计划或阶段性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

其中,此次交易完成后,投行、财富管理、自营等相关条线将由整合后的特定主体承接,两家证券公司的该项业务会系统性整合至对应主体。国联集团也将根据相关法规及其公开承诺,通过进行资产和业务整合或采取其他合法方式,稳妥解决国联期货与民生期货之间的利益冲突、同业竞争问题。

国联证券称,将同民生证券一起从三方面稳妥推进业务整合工作:一是系统梳理、统筹构建适应整合后展业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决策体系,及各业务条线所涉的审批程序、风控体系及决策链条;二是统筹整合各项内部基本制度,后续将逐步实现两家证券公司在业务标准以及管理模式方面的协同和统一;三是积极及时向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汇报整合进展,争取各项资产、业务、机构及人员整合工作的政策支持。

券商并购重组提速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年内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进入12月,除“国联+民生”外,此前正在推进的“国泰君安+海通”“西部+国融”“国信+万和”以及“浙商+国都”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年内正在推进中的证券业并购案例有8起,地方国资已成为并购重组的重要力量。同一实控人旗下的券商股权关系更明确、企业文化融合度较好、合并重组流程相对更为通畅,控股股东可以通过整合内部券商资源,形成集团化经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申万宏源非银首席分析师罗钻辉在分析上述并购项目时称。

在他看来,浙商证券与国都证券的整合,可在业务层面有效深化财富管理业务地理覆盖广度及深度、曲线切入公募市场;国信证券与万和证券的并购,由于同一实控人旗下整合相对较为顺畅,能够优化地方国资金融布局,关注跨境资管业务方面的先发优势;西部证券与国融证券的合并,考虑到现金收购保障估值明确,收购后或将快速提升资产规模,财富管理业务、资管业务优势将强化。

与此同时,自证监会9月24日发布“并购六条”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力显著提振。截至2024年11月30日,本年度审核类首次披露项目共计65单,“并购六条”发布后的首次披露项目就高达36单。通过强强联合,释放协同效应,也将有助于券商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抢抓并购重组业务新机遇。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相关产品销售额超万亿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