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冷资源“热”起来 我国冰雪消费活力持续增强

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    2024-12-13 10:32:04    人民网

近日,伴随着雄浑的号令声,数十名采冰汉子齐心协力,顺利开采出今年松花江第一冰。据了解,这些冰块不仅会用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建设,也将为2025年亚冬会的冰雪景观布置助力。

从冰雪大世界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到亚冬会溢出效应逐步显现,东北冰雪市场热点频现、热力十足。

为深挖冰雪经济潜力,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日前,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动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效。

“冰雪经济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灵表示,《实施方案》立足东北冰雪资源禀赋,聚焦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等全产业链发展,明确了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有利于把冰雪经济培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增长点。

当前,多地因地制宜利用“冷资源”释放出“热消费”。综合多平台的数据,黑龙江哈尔滨作为亚冬会举办地,在今年冰雪季预计将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更多国际游客将成为哈尔滨冬季旅游的亮点。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11月底开始,冰雪游产品的售卖开始起量。近一周平台上“滑雪”的搜索量环比上周增长50%,进入12月冰雪游相关产品的搜索热度持续走高。其中哈尔滨依旧霸榜冰雪游搜索热度第一,其余依次为长春、沈阳、雪乡、漠河。

邱灵表示,2023年冬季东北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大规模“南客北上”是东北旅游业未曾有过的火热局面,极大提振了东北全面振兴的市场活力和发展信心。

今年,这一火热态势还将延续,并体现在旺盛的出行需求中。

据T3出行大数据,12月1日至5日,T3出行北方区域打车需求量环比增长14%,并在12月1日迎来峰值,增幅达37.3%。其中吉林、长春、沈阳、大庆等城市增幅已经超过了50%。

冰雪旅游不仅局限于冰雪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近年来也正逐渐延伸至南方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点燃冰雪经济新引擎。

以四川为例,四川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巴蜀大地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冬日景观。其对外宣布,从今年12月到明年3月,持续开展“冬游四川消费季”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将重点推出滑雪场、特色温泉、旅游度假区等7类优质冬季旅游产品,甄选10条全新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四季村晚”、多彩灯会、千龙千狮闹新春等17项传统与时尚交融的系列主题活动,还将送出1.5亿元消费季大礼包等“真金白银”政策。

记者注意到,伴随冰雪游徐徐启幕,多地的冰雪项目纷纷再“上新”。

今年各大雪场拼尽“十八般武艺”打造特色冰雪节,融入电音节、灯光秀、音乐会、户外烧烤等多种类型的活动;此外还有地方民族特色活动加码冰雪游,例如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天天冰雪那达慕”活动包含了传统“男儿三艺”竞技、骆驼爬犁、民族服饰舞蹈等项目精彩上演。

组团滑雪也是游客普遍选择的冬季旅游方式,尤其是年轻人青睐选择可自选机票班次,匹配酒店加雪票等服务的自由行打包线路产品。携程数据显示,11月中旬以来,滑雪跟团、自由行打包线路产品预订量环比翻倍增长。

来自天南地北的冰雪旅游爱好者,通过四季滑雪和冰雪运动,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这背后是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的持续壮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说,黑龙江、吉林、河北、福建、山东等地初步形成了冰雪场地设施装备、大众运动装备、冰雪休闲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

如何持续将“冷资源”巧妙转化为“热经济”,实现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

邱灵表示,《实施方案》中除了对大型冰雪设施场地提出要求,还提出要因地制宜建设可开展冰雪运动的全民健身中心和社区健身圈,在公共体育场馆增设冰雪运动场地,建设户外临时性冰雪运动设施。

如黑龙江省将继续加强城区标志性示范冰雪场地建设,加大可移动滑冰场建设投入,鼓励社区浇建群众家门口的小型冰雪场地,将建设群众性冰雪运动场地3000处以上;吉林省将积极推动公共冰雪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个青少年校外冰雪活动基地和30个冰雪旅行基地,滑雪场数量达100座,滑冰馆数量达16座等。(实习生孙晨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加更多稳定收益投资品种
下一篇: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日益显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