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互换便利火速落地 已有券商率先买入股票

马静    2024-10-24 10:41:19    证券时报

仅10多天时间,“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下简称“互换便利”)完成从创设到落地。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中金公司在互换便利项下首次买入股票,国泰君安也在同日完成互换便利全市场首单国债换入交易。据国泰君安此前一日披露,预计本周内可利用互换便利的借贷资金增持股票。

有研究机构认为,从中长期来看,高股息、泛红利品种有望受益。

互换便利迎新进展

自10月10日央行正式宣布创设互换便利工具以来,相关各方积极推进落实,进展迅速。10月18日,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印发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同日,证监会公告了互换便利操作的20家机构名单。

10月21日,央行公告称,开展了互换便利首次操作,规模500亿元,20家机构参与投标,中标费率为20BP(基点)。同日,中金公司称,达成了互换便利下的首笔质押式回购交易,质押券为2024年第一期互换便利央行债券。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从中金公司获悉,该公司当日已在互换便利项下首次买入股票。国泰君安的动作也相当迅速,此前一日称,已与中债信用增进公司签署《债券借贷协议》,完成首次交易相关的质押操作手续,以及交易前期相关配套工作,昨日完成了互换便利全市场首单国债换入交易。按照操作细则,国泰君安接下来应是在银行间市场以回购方式进行融资,继而用获取的资金来投资股市。

更多券商表态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均表示,后续将积极借助互换便利增持股票。其中,中金公司称,下一步将继续使用互换便利业务获得的资金进一步增持股票,助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国泰君安表示,预计本周内可利用互换便利的借贷资金增持股票。据了解,国泰君安提交用于互换便利的首批质押资产为一揽子股票组合,后续将使用互换便利业务获得的资金进一步增持股票和股票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目前,其他获批参与机构虽然未公布进展,但中信建投、银河证券等多家机构日前都表态称,会做好业务统筹规划,积极参与互换便利相关工作,助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根据央行此前披露,目前20家获准参与机构首批申请额度已超过2000亿元。据证券时报记者此前了解,一些头部机构申请额度规模超过百亿元,大多数机构的申请额度在几十亿元左右。比如申万宏源披露,将在批准的100亿元额度范围内开展业务。

中金公司非银分析师姚泽宇认为,互换便利工具快速落地且机构参与热情高,体现监管部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决心及良好的机制设置。

红利类资产受益

姚泽宇还提到,机构积极参与互换便利也表明,该机制设置在聚焦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同时,亦兼顾了非银机构的经营利益,通过提升非银机构参与积极性,有望为工具的实践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多家券商非银分析师都有类似观点。在他们看来,互换便利条款超预期,解决了券商股票配置的痛点,激发了券商工具使用积极性。

开源证券非银分析师高超分析称,互换便利条件优惠,有利于激发券商使用工具增持权益资产的积极性,为资本市场引入增量资金,提振投资者信心,让券商业务受益。同时可通过工具提升用资效率、提升回报。

此外,由于参与机构通过互换便利将流动性差的债券、股票换成国债、央票,后者作为高等级流动性资产,可显著提高回购融资的可得性,获取的资金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据记者了解,部分国有大行表示愿为互换便利项下相关回购融资提供便利,放宽参与机构回购融资的授信额度要求。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业内普遍认为,互换便利可大幅提升非银机构融资能力,持续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发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作用。

具体到板块上,目前多家机构认为,互换便利工具落地有助于红利类资产的价值挖掘。比如,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此前提到,互换便利工具的主要诉求还是提升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内在稳定性、支持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机构更有动力优先选择大市值、高股息、央国企、低估值等具备“稳定性”特征的优质资产。

另外,从成本方面看,国信证券策略分析师陈凯畅分析,从套息交易角度看,互换便利等工具的应用给市场资管机构以充足的流动性投入股票市场,高股息、泛红利品种中长期有望因此受益。

一位券商非银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当前时点看,高股息板块和新质生产力相关板块仍是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关注的核心方向,故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行业和TMT等成长行业有望更受参与互换便利的券商青睐。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家电业抢抓机遇发展势头好
下一篇:“两新”成效加速显现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