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消费贷资金绕道入市不可取

刘筱攸    2024-10-11 11:00:50    证券时报

近期股市回暖,部分投资者考虑加杠杆入市,有的已经采取行动。申请利率较低、审批提款较为便捷的消费贷,成为一些准备资金违规入市的投资者的选择。

在社交媒体上,记者发现网友反映近期收到银行及贷款中介关于消费贷推销电话的案例明显增多,而且有的推销人员在话术里暗示可将资金用于炒股。

记者询问了3家银行零售条线相关人士,其中一家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表示,从节前至今,咨询消费贷的客户多了不少。对于款项的跟踪,该行会进行大数据贷后管理,穿透到关键转账的账户、关键字段和账户性质。如果是被银行追踪到信贷资金被用于银证转账,该行会第一时间收回该笔贷款。

事实上,往年每逢股市交易活跃期,银行都会格外关注消费贷资金的去向。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本金安全,也为了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许多银行会在贷前重点提示客户信贷资金的合规使用规则,贷中查验客户的消费场景及发票等消费用途凭证。

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实操里,借款人很容易将消费贷提现或转至他人账户再违规入市,而能被银行锁定异动的恐怕只是少数。因此,如何防范消费贷资金违规入市,考验着银行的大数据风控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从监管部门到银行,反复提醒借款人,投资有风险,不要过度负债,慎用加杠杆的方式进行投资。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曾发布关于警惕网络贷款“套路”的风险提示,直指近期存在借款人通过网络贷款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

另据记者粗略统计,10月8日以来已有包括福州农商行等在内的超过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密集发声,提示严禁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措辞大同小异,均是借款人须按照该行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信贷资金,不得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包括但不限于股市、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的投机经营及股本权益性投资。一经发现,相关债权行有权要求借款人立即清偿全部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

实际上,任何领域的“一夜造富”现象,并不具备可复制性。如果投机心理过重,盲目将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可能会适得其反。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促进体育消费 共享美好生活
下一篇:第136届广交会将举办750余场贸易促进活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