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地方国资频繁“揽A” 如何实现多方共赢?

范璐媛    2024-09-27 11:23:38    证券时报

2024年,地方国资入主上市公司热情不减。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8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地方政府或地方国资委,二三线城市国资平台收购尤为活跃。9月5日,宏达股份易主落定,四川国资通过参与破产重整成为新实控人;9月6日,新湖中宝正式更名为衢州发展,此前,衢州国资已通过股权转让、股份增持和董事会改组,成功入主了上市公司。

国资入场为上市公司带来了资金和资源支持,是民企纾困、地方产业协同、地方资本市场扩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以产业链扩张、产业链协同、提升新质生产力等产业发展为目标发起的收购,成为了国资“扫货”上市公司主流。

例如,今年3月广州国资入主普路通,推进光伏+新型储能+钠电池产业链在广州花都落地,双方表示将在优化股权合作、产业投资、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及运营等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今年7月,湖北国资入主奥特佳,长江产业集团称此次并购有助于湖北省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汽车零部件行业“湖北名片”。

另一方面,国资入主后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和市值双双下滑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走向退市。

从国资入主后成功赋能上市公司,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案例来看,国资完成收购,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仅仅是第一步,而做好后续运营才是能否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键。

首先,国资本身的实力决定了其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支持的力度。实力雄厚的国资能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供管理技术和管理支持、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例如湖南有色集团入主湖南白银,直接化解了公司缺资源、缺资金、缺管理的难题,达到了使上市公司脱胎换骨的效果。

其次,国资的市值管理能力也是影响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一些地方国资在收购后“如何管”的问题上仍未实现市场化,管理机制陈旧、行政色彩重、决策效率低下,得不到市场认可。

最后,国资收购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如何借力上市公司平台资源,实现强链补链,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是对地方国资战略布局和实施落地综合能力的考验。

从国资自身来看,一些国资在并购前调研不足,未能甄别收购标的的风险,或是定价能力弱,收购溢价过高,最终导致了并购效果不达预期、资源浪费,甚至“踩雷”。

为应对并购风险,近几年国资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方式更为多元,除传统的协议转让之外,定增、表决权委托或放弃等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多,从而降低了收购成本。此外,不少国资收购上市公司的方案中都加入了业绩承诺及减持限制的安排,有效降低了收购风险。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下一篇:8月份国家铁路发送货物3.37亿吨 同比增长4.8%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