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供给过剩趋势难改 碳酸锂再度跌破9万关口

赵黎昀    2024-07-17 16:30:29    证券时报

7月15日跌破9万元关口后,16日碳酸锂主力合约2411再度下探,早盘一度探底至8.71万元/吨的年内新低。

现货市场上,上海钢联数据显示,6月,电池级碳酸锂从月初的10.55万元/吨下跌至月末的9万元/吨,跌幅14.7%。工业级碳酸锂从月初的10.2万元/吨下跌至月末的8.7万元/吨,跌幅达到14.7%。

从月均价来看,6月电池级碳酸锂月均价9.71万元/吨,环比下跌1.06万元/吨,跌幅9.82%。6月工业级碳酸锂月均价9.36万元/吨,环比下跌1.16万元/吨,跌幅11.04%。

上周国内电池级碳酸锂(16:30)市均价8.95万元/吨,相比前一周下跌100元/吨;国内工业级碳酸锂(16:30)市均价8.56万元/吨,相比前一周下跌400元/吨。当周电碳和工碳的价差均价为3900元/吨,环比前一周增加300元/吨。

“今年以来国内锂盐市场供应保持增量,而需求增幅偏缓,供需矛盾加强。”卓创资讯锂行业分析师韩敏华指出,虽然从产能方面来看,经过2022年及2023年产能集中释放阶段,2024年上半年国内基础锂盐新增产能释放偏少,仅有3万吨碳酸锂、7万吨氢氧化锂产能落地。但产量方面,在海外锂矿供应持续增量、国内锂资源开发推进、回收提锂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上半年国内基础锂盐产量保持增长,今年1月至6月锂盐产量累计约42.8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8.14%。

进口方面,海外主产国产量提升,推动我国锂盐进口持续放量,1—5月进口量在89358.82吨,较去年同期提升45.8%,预计上半年进口量在10.5万吨以上。综合来看,预计上半年基础锂盐总供应量在53.4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8.84%。

在需求端,虽然2024年上半年终端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电池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促进锂盐直接下游电池材料环节产销量的提升,进而推动锂盐消费量的增长,但从数据上判断,上半年基础锂盐下游消费量41.5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41.34%,预计上半年出口量累计5.68万吨左右,同比下降5.58%,总体预计上半年总需求量在47.2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33.39%,低于供应38.84%的增速,上半年基础锂盐仍呈现较为明显的供过于求局面,市场价格下行。

上海钢联分析师李攀认为,从供给端看,当前碳酸锂价格虽跌至较低,但仍未见明显的供给收缩信号,进口减量低于预期,新项目投产正常推进,对市场支撑有限。随着锂矿价格的下跌,外采锂矿生产锂盐的利润倒挂有所缩窄,锂盐加工企业停产的预期有所下降。目前的长协占销量的比例仍然超过70%,而下游仍然是逢低刚需采买,短期现货市场暂无明显起色。

他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电池的累计库销比自2023年8月后呈现下降趋势,而电池厂累计库存的绝对值已经连续下降两个月,若去库形成趋势,则意味着旺季不旺。总体而言,碳酸锂基本面中长期过剩趋势未改,短期内或延续震荡走势。

方正中期期货认为,从全年角度看,锂盐过剩格局延续。展望下半年碳酸锂行情,基于成本支撑,市场多空分歧显著增加,部分资金看好8.5万元关口的支撑力度,认为会有显著的下游补库带动反弹的行情。但当前锂盐的基本面和去年12月及今年2月没有可比性,供需错配行情难以再现。对产业链下游企业来说,锂盐供需两旺同时需求季节性见顶的趋势延续,上游原料没有多头配置价值。

展望下半年,韩敏华则认为,影响基础锂盐市场运行的因素将继续集中在需求与供应变化方面。上半年国内基础锂盐产能新增约9.17万吨LCE,下半年仍有20余万吨规划产能待释放,且多数规划产能为原料一体化企业扩产,投产概率大。整体来看,下半年国内供应仍存在放量的预期,供应面对市场价格支撑效果预期不足。

从下游行业方面来看,新产能释放进度放缓,需求增长主要集中在存量产能的开工负荷提升。我国锂盐需求行业或存在“金九银十”的消费高峰,动力、储能、数码多行业预计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将出现消费旺季,因此对三季度产业链中上游环节的需求消费或保持增长状态。四季度中后期,终端消费存减弱预期,将对基础锂盐价格存在利空指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帐篷支起餐饮消费新场景
下一篇:为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