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高科技”果蔬走俏市场

沈 慧    2024-07-08 14:38:26    经济日报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6月正是杨梅最佳赏味期,趁着周末休息,苏州姑娘李予心又驱车前往东山的一家农业合作社采购“紫晶”杨梅。“30元一斤,价格虽然较常规品种稍贵了些,但‘紫晶’上市早、个头大,酸甜度正合我的口味。”

让李予心念念不忘的“紫晶”,是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黄颖宏研究团队近年来培育出的一款杨梅新品种。杨梅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苏州是杨梅的传统产区之一,目前苏州杨梅主栽品种品质较好,但结出的果实不太大,且成熟期稍晚并相对集中,容易受到梅雨的影响。为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黄颖宏研究团队利用实生选育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选育出了如今的“紫晶”杨梅。

“该品种果实成熟早,比苏州主栽品种早成熟3天至7天;果实大,平均单重比主栽品种大2克至3克;品质优,可溶性固形物平均高1%左右。”黄颖宏告诉记者,目前“紫晶”杨梅已在东山、金庭少量栽培,自上市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尽管目前其市场平均售价比常规品种每公斤高10元左右,精选的杨梅果品售价每公斤最高可达160元,但因其量少,仍供不应求。”黄颖宏说。

供不应求的“紫晶”杨梅,只是“高科技”果蔬持续走俏市场的一个缩影。口感上乘的水果胡萝卜品种“中誉1877”、晚熟优质耐贮梨新品种“晚脆香”、酸酸甜甜的“崔西一品”草莓西红柿……近年来,伴随生物育种技术广泛应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营养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一批高品质、独特化、口感佳的“高科技”果蔬成为消费“新宠”。

表皮光滑、果肉浅绿、口感脆甜,在湖南汉寿召开的2023中国蔬菜产业大会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圣平研究团队选育的高品质减脂黄瓜新品种——“中农脆玉3号”,以1000万元的价格实现销售权转让。

“天价”黄瓜有何独特之处?用一句话概括,这是我国首个功能性黄瓜新品种。“大家常说吃黄瓜可以减肥,主要原因在于黄瓜里含有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张圣平介绍,不同于普通黄瓜,“中农脆玉3号”丙醇二酸含量高达16.40g/kg,是一般黄瓜品种的3倍至5倍。

新品种市场反响如何?2021年,试种成功的“中农脆玉3号”以99.9元6斤的价格在北京小规模上市,受到欢迎。2022年,“中农脆玉3号”又在河北、重庆等地成片试种,在重庆的售价是39.8元3斤。“虽然价格偏高,新品种依然赢得了众多消费者青睐。”在张圣平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也愿意为此支付合理溢价,这让一批“高科技”果蔬在市场上持续走俏。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不知不觉间,人们的消费诉求已发生变化。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2023年,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我国农产品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营养与健康需求导向更加明显,消费者更愿意从蔬菜、水果中获取营养元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蔬菜消费量达60615万吨,其中鲜食消费26145万吨,比上年增长6.1%;水果消费量达到3.13亿吨,比上年增长3.0%。

当前,果蔬消费需求已经从“吃得起、买得到”,逐渐转向好吃、健康、绿色等更高层次,从原来补充营养的功能性消费,走向追求产地、品种、品牌等品质消费。未来,选育更多这样的高品质果蔬品种,成为果蔬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此,黄颖宏深有感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优质高档杨梅鲜果有了更多诉求:既要甜酸适口,又要营养价值高,同时还希望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黄颖宏告诉记者,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如在口感方面,努力选育出甜酸比更适合的优质品种,满足人们喜甜少酸的诉求;在营养健康方面,顺应健康消费新趋势,重点选育富含花色苷和黄酮类等健康营养成分的优良品种。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5月轻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8.7%
下一篇:积极服务能源安全新战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