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城投债供给持续减少 机构抢购新发债券

孙翔峰    2024-06-18 15:14:47    证券时报

城投债的供给正在减少。Wind数据显示,5月份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为-445.22亿元,已经连续4月为负。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抢购新发的城投债。同时,城投债发行利差维持低位,二级市场利差不断收窄。

“2023年四季度以来,城投融资监管进一步收紧,城投债发行用途以借新还旧为主,新增融资难度加大。”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表示,“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等‘一揽子化债’政策持续落地。随着化债资金逐步到位,城投债提前兑付、回售量有所增加,月度偿还规模处于高位。”

“这一现象自从去年8月一揽子化债方案开展以来其实就有所显现,城投融资政策的边际趋紧是主要原因之一,城投新发债券审核更为严格,处于名单内的平台发债只能用于借新还旧,因此导致净融资持续下滑。”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量城投债规模减小也是化债的必然结果,随着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以及部分平台通过银行贷款来化解隐债,城投平台的资金来源更为多元,债务压力有所缓解,因此使得存量债券规模降低,净融资持续为负。

在发行主体方面,近期重庆、广西等地数家国企公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引发市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有300多家地方国企发布退平台公告。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大量的城投公司“退平台”,也引起城投债净融资规模的变化。

“城投‘退平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带来城投发行规模下降,但对城投净融资规模的影响较小。”中证鹏元资深研究员张琦表示,“退平台”的发债城投平台数量相对整个城投债市场而言,占比很小。同时,发债审核对城投的认定更多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发布“退平台”公告或声明不一定会被认定为非城投主体,并且从城投债发行来看,发表声明或公告的相关企业并未突破融资约束,相关企业仍是以借新还旧为主,新增融资规模也十分有限。

市场普遍预期,城投净融资下半年可能持续为负。于丽峰认为,在城投隐性债务“扼增化存”政策基调下,预计下半年城投债融资监管将保持严格,城投债净融资仍将为负。

不过,明明则表示,“从近期5月新发城投债借新还旧数据来看,新发城投债募集资金用途略有放松迹象,尤其是部分优质平台或区域,因此对下半年融资边际改善仍可有所期待。”

由于城投债供给减少,引发机构抢购新发城投债,发行利差维持低位,二级市场利差不断收窄。随着“资产荒”出现,各类高质量债券品种均出现抢配情况,各类债券资产收益率加剧下行,如产业债的利差也收敛至历史极值。

华西证券的数据显示,2023年城投债发行票面利率持续下行,不过多数月份仍在3.5%以上。但是2024年以来,城投债单月发行利率均低于3.2%,2月以来更是每个月都低于3%,仅一季度发行利率就下行超60个基点(BP)。

随着新发债券发行利率下降,3.5%以上票息城投债规模已压降四分之一。2023年7月,3.5%以上票息的城投债规模占比达77.1%,而2024年5月这一占比已压降了四分之一至58.5%。其中,仅2024年一季度的压降比例就达到8.6个百分点,若继续保持一季度的压降节奏,华西证券预计2024年三季度存量城投债中3.5%以上票息的城投债占比将压缩至一半以下。

“现在城投债投资基本靠抢,到期收益率持续下行,但是目前看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位券商自营人士表示,资金不断流入债市,但是供给显然是错配的。

明明表示,城投债作为信用市场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是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板块,而城投债净融资持续为负,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优质资产的供给,加剧了市场“资产荒”。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城投债供给的缩量,一方面应通过拉久期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板块剩余收益空间,另一方面也应更多关注除城投外的其余优质板块投资机会。

华西证券表示,城投债方面,6月~10月将合计到期及行权2.7万亿元,这一体量高于1月~5月,并且每个月到期的城投债中都将有60%以上的票面利率超过3.5%。与此同时,负债端的增量资金还在不停地流入。以公募基金和理财产品为例,2024年5月末较2023年末分别增加1.82万亿元和3.08万亿元。

“在当下,拉长久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前述券商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在资产和负债端收益倒挂的背景下,叠加新增资金的配置压力,市场当前最担忧的已不再是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而是再投资风险。”华西证券固收分析师姜丹直言,“未来几个月内城投债、城投类信托、租赁、美元债的到期体量仍然较大,欠配压力难以缓解。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拥抱这个长久期时代,城投债短久期票息时代或一去不复返。”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聚焦“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动能”|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侧记
下一篇:制造业上市公司劳动力密码: 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 用工规模与人均创收双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