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高质量就业呼唤终身培训

金观平    2024-06-17 15:49:42    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技能培训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全过程,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全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之举。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长期重大任务。2023年,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超过1200万人次。

从人力资源供给来看,我国技能人员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对比人口总数和经济体量,我国人才总量的领先优势并不显著。同时,我国还面临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人才获得感偏低等现实问题,其中,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明显。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就是要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大幅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激励更多劳动者通过走技能成才之路实现高质量就业。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明确培养方向。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要以需求为导向,兼顾国家需要、产业需求和个人诉求,瞄准劳动者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培训方向,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缓解劳动者素质、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近日,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发布。人社部等部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新培育领军人才1.5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广东、河北等地则围绕人力资源要素匹配,结合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实际需求来开展工作。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创新培养方式。终身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不仅要求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还要帮助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学习保持创新意识、协作意识,更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养,既要服务当前所急,通过工学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有效措施,加快培养一批紧缺技能劳动者,更要立足长远发展,协同教育部门健全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联动机制,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培训载体多元发展、劳动者按需选择、政府加强监管服务的体制机制。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鼓励技高者多得。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提高社会地位,改善收入待遇水平,打通职业上升通道,让广大劳动者真正从技能提升中得到好处,是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活力的有效手段。当前,应坚持基本分配制度,健全充分体现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用合理的工资收入水平体现技能的价值,激励更多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来实现个人价值。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向绿向新,一座港口的转型密码
下一篇:全球能源使用差距进一步扩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