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券商紧盯项目含“新”量

程丹    2024-05-30 10:00:23    证券时报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显著,在新“国九条”及证监会十六项措施的政策加持之外,市场参与方,特别是中介机构更倾向于保荐科技属性强的高质量项目,含“新”量的多寡成为券商的关注重点。

中信建投投行委主任刘乃生认为,让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公司进入市场,并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投资者持续创造财富,才能从根本上落实“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当前资本市场在支持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方面有优化空间,期待操作层面的细则更加明确,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资源倾斜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IPO、再融资等服务科技创新力度的提升,成为资本加快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的重要体现。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28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IPO募资额270.66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IPO募资额分别为66.83亿元、64.50亿元和18.87亿元,合计占募资总规模的比例为55.49%。分行业来看,IPO企业中,电子、机械、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板块的企业募资额较多。

北交所总经理隋强表示,创新型企业具有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人才依赖性强等特点,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交易所,能够解决资金供给、价格发现和人才激励机制问题,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聚集,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今年还有76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定增方案完成,累计增发112.04亿股,募资金额合计为897.66亿元。有投行人士表示,目前企业定增募资更加注重事前分析和项目甄选,倾向于投资创新型项目以及专精特新企业或高成长性产业。

在一级市场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二级市场也用真金白银投下了赞成票。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今年以来Wind新质生产力概念指数累计涨幅达17.8%,显著跑赢大盘。

机构紧盯含“新”量

当前IPO、再融资等发行节奏放缓,在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背景下,机构更倾向于选择科技属性强、拥抱新质生产力的项目。

特别是新“国九条”及证监会《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的发布,让中介机构的这种倾向性更强。根据政策,证监会将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旨在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国金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对于项目开发重心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同时也进一步关注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的传统产业,具体到操作层面,投行更强调行业研究的驱动作用。

“科技创新的项目有望最早步入IPO常态化发行新赛道。”上述投行人士指出,在直接融资之外,各家券商也发力并购重组、产业研究、股权投资等方面,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和特点,都在探索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方法,让更多优质的新质生产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长远发展。

操作层面仍待明确

4月份以来,尚无科创企业成功上会、过会、发行上市的案例,券商挑选项目时多是以自身经验判断,行业缺乏实操方面的细则。对上会企业的问询,主要针对市场地位、竞争格局、关联交易、收入结构、毛利率等方面。

4月30日,证监会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凸显科创板“硬科技”属性。上述投行人士表示,新一批上会企业过会与否备受市场关注,代表了“硬科技”含金量的官方认定,对后续挑选项目、报送项目都有借鉴意义。

在后续的实操层面,刘乃生建议,从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的角度,针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设置专项制度,如适当放宽未盈利企业的范围,支持产业龙头或具有核心技术的未盈利企业上市;建议根据企业未盈利的原因制定差异化政策,酌情放开因股权激励等非经营原因导致未盈利的企业上市。

同时,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体现对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科技企业的支持,并进一步畅通转板机制。研究支持对同一重组标的的差异化估值,以赋予买卖双方在充分博弈基础上的定价权,同时满足交易中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多种诉求。

国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雪芹表示,要提高对新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引导证券中介机构对接全球数字、科技资产的定价规则,加快形成科学、合理、规范、多元的新要素、新资产、新经济的估值定价体系。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数字智能化及绿色转型等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动低空经济从“起飞”到“腾飞”
下一篇:“产业链好,企业才更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