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又见“日光” 超长期特别国债获个人投资者抢购

黄钰霖    2024-05-22 16:42:10    证券时报网

本周一,招商银行宣布对个人客户销售超长期特别国债,销售时间仅为当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30分。此事引发市场热议。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地区多个招行网点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售罄,“日光”行情再现。据了解,本轮超长期特别国债,仅有部分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开放购买,这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产品类型有关。

据了解,有不少投资者很关注,各大银行后期是否会增加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销售额度。

销售火爆

“消息发布不到半个小时就有客户来网点咨询了。”招行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招行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销售仅开放个人银行电脑版以及柜面渠道购买,手机银行无法购买,因此许多客户前来线下咨询。

据悉,本次发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为30年记账式国债,债券代码2400001,发行价格与债券面值均为100元,认购债券数量为整数,认购债券价格为100元面值的整数倍。

付息方式方面,该期国债票面利率2.57%,于2024年5月20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利息入活期账户。付息日为每年5月20日和11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2054年5月2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5月21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招行网点了解到,本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个人投资者的销售非常火爆,大多数网点额度已经销售一空,对于后期是否还会增加对个人投资者销售的额度,还需等待通知。

“我们网点倒还有些额度。”华南地区一省会城市的招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支行仍有10多万元额度。她表示,由于购买该超长期特别国债仅针对风险评级在A3及以上的客户,因此并不是所有客户都能购买,“可能也和我们不是在一线城市有关,抢购没有那么火爆”。

国有大行

暂未向个人开放销售

5月中旬,财政部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国家信用作担保,具备风险低、流通性强,免征利息所得税等优点,加之收益相对于中短期国债更高,受到市场关注。

记者走访发现,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仅部分银行开放向个人投资者销售,如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我们全行针对个人客户的2000万额度,周一已经卖完了,后续是否有额度还需等通知。”5月21日,北京地区浙商银行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则未向个人投资者开放销售超长期特别国债,仅对金融机构客户开放。“有不少客户来咨询,但是我们接到的通知就是还没(向个人)开放。”一国有大行工作人员说。

“招行、浙商银行的零售策略都较为灵活,因此对于个人客户的资产配置开放度较大。”对此,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金融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实力一般强于个人投资者,国有大行未向个人投资者销售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是出于求稳的考虑,也可能是想观察市场反应再做调整。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不同的银行对于客户服务策略不同,是否对个人投资者开放销售超长期特别国债由银行自主决定,目前来看,已开放该业务的银行都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等级做出限制。

后续仍有机会参与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需要注意利率及流动性。”董希淼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财政部也曾发文称,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购买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如持有到期,均可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但两者也存在区别,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为记账式国债,与储蓄国债有所不同,后者在存续期内不可上市交易,而记账式国债在存续期内则可在市场进行交易。

财政部资料显示,记账式国债在一级市场通过记账式国债承销团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并在中央结算公司以电子记账方式记录债权。除银行渠道外,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后,个人投资者也可在二级市场向机构投资者购买。

按照规划,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从5月17日首发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其中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品种分别发行7只、12只和3只。换言之,个人投资者后续仍有机会参与国债购买。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完善投保机制 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