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赵恒杰    2024-05-15 15:43:59    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产业顺畅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维度看,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联、转化途径建设得更通畅,是激发产业活力、持续获取发展动能的必要条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影响也出现了新变化,其中显著的特点就是科技在某一个领域的突破促进了一片新兴业态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以科技创新为产业提升改造赋能,可以带动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反过来也能够夯实巩固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可以说,二者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更大的范围看,是科技、产业、金融三方面关系的有机协调,可以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协同创造良好条件。基于此,应从分类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找准“场景”、增强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施策。

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分类引导。各地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路径也有所不同。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禀赋、现有布局、要素资源的实际效率去确定发展目标,这是因地制宜的核心要义。要坚决防止立项的时候“一哄而上”,面对市场又“一哄而散”。例如,有的工业大省在传统产业发展上有深厚的积累,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容具备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将能够有效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以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带动形成工业领域的创新成果,将会是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具体路径之一。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除了必要的硬件建设,软环境建设也必不可少。宽容失败的氛围最有利于推动形成持续研发的恒心。很多创新都是从零开始的原创活动,需要多次尝试不同的技术路径。这个技术发展规律决定了在推动技术从“出炉”到产业应用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氛围能够接纳“不确定性”。相应地,配套的政策也要跟进。例如,量化的评价指标不宜过细,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监管制度要给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留出一定的容错空间,探索构建合理的“容错—激励机制”,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场景”。实践表明,场景越丰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程度就越深,就越能够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运转。一方面,要依托市场需求“找场景”。鼓励经营主体做好市场需求调查,有的放矢寻找新技术应用的场景。在此基础上,通过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形成推动技术研发的格局。另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升级“造场景”。新场景不是等来的,很多是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在扎实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动企业所属科研机构发现更多的技术应用新场景,在要素保障方面及时跟进,为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层面向纵深发展提供“试验场”。

增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助力科技创新走好“最先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关键是精准支持,避免金融资源“大水漫灌”,特别是侧重加大对具有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构建成本分担多元化机制,有效降低风险。对于市场发挥作用的配置环节,应强化股权投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杠杆作用。此外,还要有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走好产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环节,也是助力完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闭环运转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一些转化环节中,缺少资金、场景以及动力。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实现两者更好地耦合,会成为加速突破成果转化难题的有效路径。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效支持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下一篇:一朵“云”激活一条产业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