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18家民营银行"合影"!头尾业绩相差逾百倍,"补血"成大难题

谢忠翔    2024-05-15 14:46:59    证券时报网

2024年是民营银行在国内运行的第10个年头。作为立足服务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的一支金融队伍,民营银行近年来在发展道路中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18家民营银行2023年年报发现,过去一年民营银行经营业绩延续“马太效应”,盈利能力和规模增速仍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头部民营银行发展迅速、盈利稳健,而队伍中的“腰部”和“尾部”机构仍承受经营压力、资本补充压力以及监管压力。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民营银行应找准战略定位,提升持续创新和错位竞争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差异化发展特色。

经营业绩“马太效应”加剧

2023年,在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作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民营银行,整体维持住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且较2022年有明显改善。然而,延续此前的一大趋势是,位于第一梯队的民营银行取得了整个民营银行队伍的大部分收入,“强者恒强”的趋势凸显。

年报数据显示,营收和净利润排名前二的民营银行仍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两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已公布数据的18家民营银行总收入比例为64%和71%。其中,微众银行2023年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8亿元,同比增长21%;网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9%至42亿元。

对比其他民营银行,头部机构拉开的差距还要更大。对比营收规模第三的四川新网银行,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营收分别超出后者近6倍和近2.4倍,营收是尾部民营银行营收的约120倍。

尽管大多数其他民营银行在盈利规模方面不及头部机构,但从自身发展而言,多数机构在过去一年迎来了较快发展。数据显示,7家民营银行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上海华瑞银行、新网银行、无锡锡商银行和梅州客商银行4家机构增幅超50%;净利润方面,9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超20%,福建华通银行、吉林亿联银行、新网银行和锡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超40%以上。不过,部分银行业绩指标的高增速来源于上一年的低基数因素导致。

也有多家银行业绩指标在2023年显著承压。其中,辽宁振兴银行是18家机构中唯一营收下滑的机构,同比下降约11%;而安徽新安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湖南三湘银行4家机构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新安银行净利润仅录得0.44亿元,同比减少72%,中关村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超30%。

从盈利能力来看,民营银行也显著分化。对比各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头部民营银行该项水平超过20%,高于A股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而中关村银行重庆富民银行等多家机构的该项指标不足10%。

存款端压力不减

事实上,若从净息差来看,民营银行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3年四季度末民营银行平均净息差达4.39%,显著高于商业银行1.69%的平均水平。

“民营银行客户相对下沉,客户资质相对一般,因此息差相对更高。同时,民营银行体量较小,净息差受头部民营银行影响较大,实际上排名靠后的民营银行仍承受着一定的经营压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民营银行净息差能否继续扩大存在一定不确定性。2024年,在银行业加大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净息差存在回落的可能。

尽管净息差水平仍保持显著优势,但从存款端来看,民营银行仍面临着不小的负债压力。

由于大多数民营银行受到网点少、线上渠道窄等因素限制,其获客和揽储压力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因此,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成为民营银行赖以吸储的重要方式。部分银行定期存款类利率甚至高达4%,吸引了不少“存款特种兵”。

然而,受到近年息差持续收窄和存款利率“降息潮”影响,加上监管部门严控民营银行互联网存款渠道异地展业行为,民营银行获取存款的难度也在增加。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民营银行宣布下调定期存款利率以控制负债成本。记者梳理多家民营银行存款增速发现,相对靠后的民营银行的存款增速明显更低。

“与国有大中型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客户基础和吸收存款能力均处于劣势。此外,由于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不同,民营银行的业务模式较为激进,也可能会引发社会公众的误解和担忧。”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对资金的渴求,是多数民营银行所面临的一大压力。数据显示,民营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来缓解对资金需求,并且对这一工具的依赖度也在增加。Wind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银行实际发行同业存单规模1726.1亿元,较2022年的1344.1亿元增加28.42%。

“有心无力”的资本补充

长期以来,民营银行对资本金的渴求更甚与其他商业银行。然而,无论是通过股东增资还是资本工具进行补充,民营银行似乎面临“有心无力”的局面。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的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有9家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仅有6家有所增长;另有4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12%。

从整个商业银行角度而言,民营银行队伍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民营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32%,除了低于商业银行整体15.06%的平均水平外,还低于国有大行(17.55%)、股份行(13.43%)、城商行(12.63%)的水平。

董希淼认为,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资本约束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掣肘之一。在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背景下,应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民营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其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服务能力。

然而在资本补充渠道上,民营银行仍然受到一定限制。以增资扩股补充资本为例,除了头部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以及众邦银行在近年获得增资以外,鲜有其他民营银行获得增资扩股。这其中主要受制于业绩表现、股东实力和监管政策等影响。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民营银行股东增资存在一条隐性监管规定,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30%,在受制于30%上限的情形下,部分民营银行的大股东无法继续增资。

“民营银行第一大股东往往有能力、有动力进行增资,但受限于30%的隐性限制,若其他中小股东没有同比例增资,第一大股东突破限制后难以获批。”董希淼认为,加上近年来部分中小民营股东经营压力大,民营银行增资扩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对此他建议,对民营银行增资扩股,除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外,应及时调整相应规定,取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30%等隐形约束,破除增资扩股的隐形障碍,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银行发展的长期持续投入。董希淼还建议,应适当修改相关规定,鼓励民营银行通过发行更多的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

事实上,在资本工具的使用方面,民营银行也相对受限。截至2023年年末,19家民营银行中,仅有网商银行发行了2笔共计40亿元永续债,完成了对其他一级资本的补充,而其他18家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均为0,未见有其他途径资本注入。

着眼差异化,开展错位竞争

截至目前,监管机构对民营银行实行“一行一店”政策,实体网点较少。而监管部门也进一步要求民营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稳健发展成为了民营银行的一大挑战。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此前在研报中梳理了民营银行的四种经营模式:分别为个存小贷、小存小贷、公存公贷、特定区域存贷款,其中微众、网商、新网和亿联四家银行纯线上经营。各民营银行产品主要围绕普惠金融,之前产品中纳税贷款、信用贷款是主流,而近年来陆续推出针对农业、医药等特色领域产品,产品逐渐丰富。

对于民营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董希淼建议,应找准战略定位并保持定力,不断夯实客户基础,提升持续创新、错位竞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股东资源及体制机制等优势,大力运用金融科技和5G等技术,加强和深化同业合作,探索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是民营银行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

周毅钦也建议,民营银行未来可从产品创新与个性化服务方向发力,不宜在主流赛道上和国有大中型银行“硬碰硬”。例如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方案、为个人客户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服务等。同时,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这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

他还表示,民营银行还要加强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这是保障民营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过去民营银行总让人感觉“野路子”,但打造百年老店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并严格遵守金融监管部门的各项规定,强化内部合规意识,确保业务运营的安全稳定。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效支持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下一篇:一朵“云”激活一条产业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