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指出,将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报告》在专栏中着重分析了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调“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报告》认为,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不能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随着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同样会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
证券时报记者从银行了解到,央行前期引导信贷均衡投放效果明显,4月贷款增速相对平稳,“小月不小”是今年的特点。
《报告》还在专栏中用详实的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据《报告》分析,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企业,行业和期限结构上,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中长期贷款居多。近些年,央行已在主动引导资金投向,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信贷结构也在优化。但总体看,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报告》指出,只要银行还在资产扩张,钱一经创造就不会减少,只是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循环转移。《报告》分析,由于居民消费还在恢复,目前资金主要淤积在居民手中。同时,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在资产摆布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将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信贷供给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相适配。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密切关注资金沉淀空转等情况。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