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市场加速“应退尽退” 券商承接退市业务积极性待提高

马静    2024-05-09 10:55:28    证券时报

截至昨日,今年以来已有24家上市公司锁定退市(含已退市),数量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退市后需要聘请主办券商办理确权以及在退市板块挂牌、股份转让等业务。不过,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券商对参与退市业务并不积极,参与者以中小券商居多。“不赚钱、风险高、性价比低”是影响券商参与退市业务积极性的主因。

对此,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记者表示,监管机构和市场可考虑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降低券商的运营成本。券商也可以创新服务模式,如提供一站式退市解决方案,增加服务附加值等。

已有24家公司锁定退市

5月8日,*ST保力、*ST世茂、*ST美尚、ST中南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均是股票存在可能因股价低于面值而触发退市的风险。

这跟ST板块近两日大跌有关。“五一”节前,沪深交易所集中发布9项新规则,事关精准优化退市规则、削减“壳”资源价值等,这也是新“国九条”配套政策的落地。虽然距离新规正式施行还有过渡期,但ST板块节后却掀跌停潮。

实际上,早在新“国九条”出台前,监管部门已在退市制度方面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改革成果逐步显现。2024年至今,已有*ST华仪、*ST柏龙、*ST泛海、ST贵人、ST星源等9家上市公司正式公告摘牌,终止上市。

此外,还有15家公司提前锁定“退市”。其中多数公司因触及面值退市标准,如*ST美尚、*ST民控。另有多家是触及财务类指标而退市。

退市增加

带来新业务机会

2023年,A股共有46家上市公司退市,数量创历史新高。2024年迄今不足5个月,锁定退市的公司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五成。

随着2023年年报披露完毕,更多公司的退市风险暴露出来。剔除上述提及的“披星戴帽”企业,目前还有74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若再次触及相关退市指标,这些公司将被终止上市。

在业内人士看来,退市名单不断扩容,显现A股正加速形成“应退尽退”的常态化退市格局。

对于券商而言,上市公司退市后则潜藏一定的业务机遇。根据《关于退市公司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的实施办法》(下称《退市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退市公司应当聘请证券公司(下称“主办券商”)办理股票在交易所摘牌后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的相关业务,包括办理交易所市场的股份退出登记、股份重新确认、退市板块的股份初始登记、股票挂牌及提供股份转让服务等。

《退市实施办法》还提到,将主办券商通过市场化方式主动承接退市公司业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予以考虑,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田利辉认为,一方面,退市业务量的增加可能会为券商带来一定规模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券商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退市服务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券商积极性有待提高

不过,据记者多方了解,大型券商在退市业务上的积极性不太高。以今年已退市的9家公司为例,主办券商以中小券商为主,包括华龙证券、恒泰长财证券、金圆统一证券、山西证券、长城证券等。

根据《退市实施办法》,退市公司在摘牌前第十个交易日仍未聘请主办券商的,由交易所在退市公司摘牌前协调确定最近一次担任公司保荐机构、财务顾问的证券公司作为主办券商。

“都要退市了,支付能力很有限”“这类公司一般也很难有人配合券商对接资料”“这部分往往风险大,很多不愿意接”……据记者向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券商缺乏参与退市业务的动力主要在于业务利润低,而且退市公司业务复杂、风险性较高,性价比相对较低。

“券商在退市业务上的投入和动力可能不如其他业务。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券商在退市机制中的作用不重要。”田利辉认为,券商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券商不仅负责退市公司的股份确权和登记,还要处理相关的事务,如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等。券商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对于确保退市过程的顺利进行、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

田利辉认为,为了提高券商在退市业务方面的积极性,监管机构和市场可以考虑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降低券商的运营成本;增加退市业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确保券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鼓励券商创新服务模式,如提供一站式退市解决方案,增加服务附加值等。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统筹3.95亿元支持新一轮找矿突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