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正视风险把握机遇 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促转型

贺觉渊    2024-04-30 10:42:30    证券时报

金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AI)+”最理想的场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数据分析、投资决策、风险监管等金融领域,对金融业的运作模式带来改变。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工智能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引来金融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共同探讨。

与会嘉宾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提升金融的服务质效。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仍存在一系列风险隐患,必须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体系,平衡发展与安全。接下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会放缓,金融管理部门将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数字转型。

扩大金融功能与服务半径

当前,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工程评估、信贷审批等数字金融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谈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在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平行论坛致辞时表示,数字金融的发展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资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钹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影响巨大,将带来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量化交易为例,使用机器学习模型的算法交易系统可以在毫秒级别内作出交易决策。这些系统能够分析市场数据,识别交易机会,并执行交易指令。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引起的产业升级迭代以及产业业态的变化,都会推动金融的变革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吴晓求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最重要的是提升了金融效率,扩展了金融服务面,也就是“扩大金融的功能,扩大金融的服务半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会有效地提升金融的风险识别能力。

构建安全可靠的

金融科技体系

带来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同时,与会嘉宾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是“双刃剑”,不当使用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李明肖就在致辞中强调,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数据安全和消费者的隐私保护问题。

“用人工智能技术必然带来安全问题。”张钹说,人工智能也为金融业带来了安全的挑战。大模型的引入,虽能生成文本、数据等,增强金融服务,但也存在输出不可控、不可信等问题,增加了金融安全风险。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以辅助为主,应着力解决安全问题,发挥中国在知识和算法上的优势,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体系。

此外,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对于是否有必要在整个经济领域中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抱有质疑。他在会上指出,在缺乏足够可用资源的中小型企业中推广人工智能,不会得到生产力的激增。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主要在于金融机构可能需要第三方的服务供应商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由于市场上的人工智能服务供应商较为集中,如有突发情况导致服务中断或是故障,就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运作。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制定全面的应变计划,确保金融系统的运作。”

迈克尔·斯宾塞则建议,当前各国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研究和监管措施的制定,以防止人工智能的破坏性误用,保护版权,促进人工智能在国家内部以及全球经济中的可获得性和扩散。

继续鼓励

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

虽然对人工智能的隐患不断凸显,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脚步并未放缓。许正宇在会上明确表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对于应用人工智能保持开放兼容的态度,“我们会致力于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环境,鼓励金融业界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

他同时强调,要维护好整体的金融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金融业界必须妥善处理应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网络安全、数据隐私、知识产权、投资者保护、数据和系统的管理。

李明肖指出,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大力推动提高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监管部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识别风险,股东股权关联关系和资金往来,有效提供、提高监管效率。他表示,要“强化人工智能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

张钹指出,在风险管理上,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量数据,以预测和评估贷款申请人的信用风险。也可用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帮助金融机构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并采取预防措施。

此外,李明肖还透露,金融管理部门将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数字转型;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强化数字治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全流程安全管理;强化人工智能在社会监管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发力推动工作。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巨灾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下一篇:从工业走廊经济带看新质生产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