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现人民军队英雄风采,本刊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这部作品由罗援领衔主编、叶征担任总策划、李玲负责召集团队创作,创意源于参加新中国70年大阅兵的百面战旗方队,讲述每一面战旗背后的动人故事,彰显每一面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了一支有精神、有灵魂的军队必定战无不胜!本期刊发第44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钢铁连队
授旗时间:1941年12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新四军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8团2营4连
授旗领导机关:新四军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是1939年10月苏皖边区党委建立的抗日武装沭西青年救国大队一部分;1940年8月,改编为新四军苏皖纵队第三支队沭河大队1营1连;1941年6月,改编为淮海军区沭河大队;1941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10旅28团兼淮海军区沭河大队1营1连;1942年12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10旅兼淮海军区3支队8团2营4连;1943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3支队8团2营4连;1945年3月,改编为新四军7师独立旅3团2营4连;1945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独立旅3团2营4连;1945年11月,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3师独立旅3团2营4连;1946年1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3师独立旅3团2营4连;1946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18团2营4连;1948年1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6师18团2营4连;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7师351团2营4连;1950年10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351团2营4连;1985年9月,改编为第39集团军117师351团2营4连;1996年10月,改编为武警机动师351团2营4连;现为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
战旗精神:铁打破敌阵、铁骨克万难、铁纪固堡垒、铁心跟党走
1941年,是侵华日军最残忍、最猖獗的一年,也是抗日战争最困难、最悲观的一年。这一年,蒋介石一手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近万人,接着香港沦陷,重庆遭特大轰炸,中条山战役国民党军20万人阵亡4.4万人,被俘3.7万人,而日军战死仅634人,受伤仅2000多人。一时投降论再度泛起,抗战形势
进入低谷,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危险时刻!
为此,毛泽东主席在当年《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必须壮大抗日力量,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为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反共高潮、扭转抗战不利形势指明了方向。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下,新四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迅速重组,很多苏皖边区地方民兵转入新四军序列,一些不甘日寇欺凌屠戮的抗日武装也纷纷接受共产党领导。我党领导的沭河大队,就在这一时期与新四军3师10旅28团合编。这为沭河大队1营1连后来成为享誉苏皖边区的“钢铁连队”,提供了舞台,奠定了根基。
危亡时刻担重任
沭河大队源自沭西青年救国大队,是沭西抗日武装,主要战斗在潼(阳)宿(迁)海(东海)地区,大队长王通吾是当地妇孺皆知的抗日传奇人物。
1940年8月,中共淮海军区整顿充实沭西青年救国大队,改称沭河大队,大队长仍是王通吾,第一政委是章维仁,下辖1营、3营和县中队。1连为大队的主力连。
不久,淮海军区彭仲韬干事来沭河大队1连驻地潼阳镇麦墩村了解建队情况,王通吾带着1连连长兼指导员林和风像见到亲人般迎上去说:“就盼着军区来人呐,队伍拉起来,还不知该怎么带。”
彭干事是从太行山下来的,虽年仅21岁,但见过世面。心想,军区也刚建起,只有覃健司令和金明政委,整个政治部就三人,几乎是个空架子,自己还不知咋干呢!但嘴上却从容不迫地说:“有什么要求,我回去反映。”
王通吾、林和风二人说来说去,就三件事:一要干部,二要枪弹,三要教材。
彭干事回去一五一十作了汇报,回复是干部向县委要,枪弹向日伪要,教材由他自己编。
幸亏彭仲韬在八路军总部太行党校学习后留下了几本书,于是他根据当地部队情况,从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社会发展史一直到农村的阶级划分等几个方面,加班加点,编写了20多节课程,然后又刻钢板推油印机,装订出一本书来,发到各大队。
王通吾再见到彭仲韬,高兴地说:“不愧是延安来的,见过毛主席,有水平,教材编得真好。”
已是宣传科长的彭仲韬马上解释自己没去过延安,没见过毛主席,也想去延安,也想见毛主席。
王通吾听了,更为高兴:年轻人,实诚。咱一起把队伍带好,一起向毛主席汇报。
“好嘞,有什么要求尽管吩咐。”彭仲韬热情地答应着。此时,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的一生都会与沭河大队结下不解之缘。
1941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主力兵团地方化”决策,新四军3师很多干部编入了地方游击队。
3师原为黄克诚率领的“老八路”,起源于陕北红25、26、27军,素以勇猛顽强、敢打硬拼闻名。他们从太行山下来,任务就是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扩大新四军队伍。
一天,3师10旅28团组织科长郭永昌带着20多名干部,以及2营7连来到了麦墩村。
麦墩村是沭阳县一个乡,乡长是位18岁的农家大姑娘,叫倪敬兰。由于沭河大队、县委和县政府都在这里,当地军民戏称麦墩为“小莫斯科”,称倪敬兰为“市长”。
第二天,沭河大队专门开会欢迎,军区参谋长张克辛到会坐镇。大队长王通吾真诚地说:“主力部队来加强我们沭河大队,两股绳拧成一股劲打鬼子,咱潼宿海抗日根据地就更有希望了。”
话虽这么说,仍有个别同志不很情愿。主力部队来的人,担心战斗力会下降;地方部队上的人,怕适应不了主力部队要求。
这些担心也不是全无道理。以沭河大队1营1连这个主力连为例,从连长林和风到每个战士,基本都是当地民众,穿着不仅五花八门、长短不齐,装备也相差甚远。手里的枪可谓万国造,“三八式”“捷克式”“汉阳造”“老套筒”什么都有,甚至还有些当地称为“土镏子”的土造枪。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战士人手一支,很多人还只有一把大刀。子弹和手榴弹更是严重不足。
“这就是两个槽子里的叫驴,怎能拴在一起?”有人甚至讲起了怪话。
看到欢迎会开得不温不火,“小莫斯科市长”倪敬兰热情地打起圆场,大声招呼:“我们麦墩的大煎饼可是有名,让各户大嫂子们都摊了一些,趁热,凉了就没这么好吃啦!”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听到汇报后,自言自语道:“看来,还真得敲打下一些人的脑壳。”于是来到淮海军区所在地张圩子召开会议,解决问题。
会上,陈毅操着洪亮的川音,开门见山地说:“我今天不唱天、不唱地,只唱淮海军区与10旅合编这出戏。”
陈老总这别具一格的开场白,立刻抓住了大家的心。
见没有了窃窃私语,陈毅言归正传:“听军区有的同志说把我们吃掉了,这话不对,弟兄两个拾柴做饭,大家一起吃,总比各起各的炉灶来得快吧!还听到10旅的同志对地方化有意见,说主力打成了游击队,这话更不对喽,主力队伍不是永远地方化,而是为了创建更多的主力部队。”
见大家频频点头,陈毅接着大包大揽地讲道:“这次两家合编是我的建议,华中局少奇同志同意后报告了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的。一两年后如果不能建立起更多的主力部队和武装,我向华中局、党中央检讨,向同志们赔礼道歉;如果成绩很大,向同志们祝贺。我陈毅说话算数,还转不过弯子的同志,就得检查自己的脑壳是否长毛了?”
陈老总风趣深刻的话语,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也起到了明显效果。都是为了重建新四军抗日打敌人,彼此不必分得太清,大家思想疙瘩逐渐解开,合编工作深入开展,为巩固苏皖边区根据地开创了新局面。
经过这番变化,沭河大队1连连长林和风感慨地说:“陈老总就是站得高、看得远。主力部队看得起咱们,咱们也不能给主力部队丢脸!”
自此,沭河大队1营1连亦称新四军3师10旅28团1营1连,通过每天正规操课,加强教育训练,全连官兵开始向主力部队标准靠拢,由翻身农民向新四军战士转变。
但不了解情况的人还常用一个顺口溜调侃沭河大队:“破鞋破袜破军装,破土炮、破土枪,吃起饭来如虎狼,遇见敌人钻秫帐。”当地群众也怀疑,“这帮穿长袍大褂的青年毛孩子能打日本鬼子吗?”
为了赢得信任,主力连1连官兵枕戈待旦,寻找战机,准备战斗。
苏北根据地以盐河为界,包括盐阜、淮海两个地区。1连主要在淮海的沭阳地区遂行作战任务。
淮海区南接苏中根据地,北靠鲁南根据地,东临大海,西视徐州,以螯钳之势,紧紧卡住陇海铁路,威慑津浦铁路,压迫日伪心脏南京,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就在新四军忙于重建军部、调整部署之际,日寇调集了江南华北的精锐师团,对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扫荡,叫嚣要“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
日寇的频繁扫荡,对刚刚走上正轨的1连形成了建连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了杀敌立功的大好机会。
敌伪深夜来偷袭
潼宿海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也是从华东沿海去往华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这次日寇扫荡的重点目标。曾经在沭河大队战斗过的袁希回忆说:“那时日寇几乎每天都来,每个村都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12月11日晚,驻守沭阳县城的日军第21师团阪本警备队1个中队80余人和伪军张化南保安大队300余人,纠集新沂县高流镇据点的日伪军,共400多人,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向潼阳镇麦墩村、牛墩村一带疯狂扑来,妄图以此控制沭(阳)新(沂)公路中段,切断苏北和鲁南两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面对日伪军深夜发起的进攻,新四军3师令留在内线的沭河大队坚决斗争,伏击敌人。
沭河大队得知消息后,鉴于情况非常紧急,当即发动群众“空室清野”,同时对部队进行战前动员。
1连官兵摩拳擦掌,感觉露脸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们对保卫自己家乡的态度坚定如铁,一个个目光坚毅,临危不惧,井然有序地进行战斗准备。
沭阳日伪军为确保夹击计划成功,耍了个花招,迂回绕道颜集镇据点,再分三路袭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队长王通吾同样兵分三路,以3营在潼阳镇西南、西北方向阻击从颜集镇和高流镇来犯的日寇和伪军,以1营和县中队沿东南方向阻击从沭阳方向来的日伪军。
1营受领任务后,命令1连、2连打阻击,3连1个排和县中队负责扰敌,迟滞敌人行动。
夜色中,林和风带领1连迅速进至位于沭阳县与新沂县之间的潼阳镇,准备在新沂河北部支流与沭新公路交会处阻击其中一队来犯的日伪军。
此时,1连尽管人数不多、装备落后、穿戴混杂,但新仇旧恨在内心点燃的烈焰冲腾,足以将日寇烧成灰烬。
林和风是条精壮的汉子,参加过抗日义勇军,刚毅严谨,勤奋好学,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出睿智的光芒。他找来当地人了解水文地理后,亲自带领侦察分队前往新沂河现场侦查。看到绵延的芦苇荡后,顿生一计,认为这正是克服连队缺枪少弹、利用短兵相接歼灭敌人的理想战场。
此时,林和风脑海中浮现出军区下发教材中毛主席关于“诱敌深入”“运动性防御”“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等论述。这些日子他已经通过不断学习《论持久战》,对毛主席的教导了然于胸。
“占据有利地形,打场伏击战,在芦苇荡里弄死这帮日伪军!”有了这个想法,林和风立即就想到了扎埠村。
对当地地形极为熟悉的林和风知道,扎埠村地处从沭阳县到潼阳镇来路的岔路上,因不是必经之路,属于敌人欲救不能的地带,而且扎埠村四面都是芦苇荡,周围村庄较多,进可攻退可守,易守难攻。尤其是西侧有一小高地,可居高临下掌控全局,西南侧有一块坟地和长约70米、宽40米的土坑,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沟,与“抗日沟”相连接,是打伏击的理想地点。
然而要达到伏击歼敌的目的,就必须有与日伪血战的决心,还要把敌人引诱到扎埠村,决不能让他们绕道走。
放出诱饵钓大鱼
在连党支部会议上,林和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几乎没有异议,遂决定在河网密布的潼阳镇西北部埋伏,设口袋阵合围敌军。
“鬼子要是不来这儿怎么办?不就白搭工夫了吗?”有人忽然提问道。
会场顿时热烈起来,大家针对怎么把敌人诱到扎埠村展开热议,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
有的说“派我们的人给鬼子带路”,有的说“在扎埠村附近点火”。突然,一名党员骨干大声说:“用钓鱼的方法,放诱饵!”
林和风胸有成竹微微一笑对大家道:“说得对,放诱饵!就派一个班,且战且退,把小鬼子引过来!”
话音刚落,参会的好几个人就站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好主意,派我去!”虽然大家都清楚“诱饵班”将面临怎样的生死考验,但没有丝毫犹豫,争先恐后请缨。
林和风深受感动,经过慎重选择,挑选了12个机智灵活的战士组成“诱饵班”,并动员说:“‘诱饵班’就是‘敢死班’,有人说咱们这班穿长袍大褂的吃饭如狼似虎,你们要让所有人知道咱们打鬼子更是如狼似虎!”
“诱饵班”士气高涨,立马出发。1连主力则迅速埋伏在扎埠西南的坟地里和芦苇荡中,待机打击敌人。
12月的苏北十分阴冷,新沂河虽然没有结冰,河水却很刺骨。由于作战条件艰苦,1连官兵都穿着单薄的长衫,被水一泡裹在身上,如同掉进冰窟窿里一样。但为了消灭敌人,大家都以坚强的意志忍耐着、等待着。
谁也没想到,这伙由颜集出动的日伪军,由于沿途遭受游击队和民兵袭击,加之不熟悉路,竟耽误了时间,直到午后3时许才窜至离扎埠村不远的阴平街。
带队的日军队长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对着伪军头目大吼:“八格牙路,你的当地人的不是,迷路的不好!”
伪军头目点头哈腰,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太君,我真是当地人,老百姓把路挖断了的,路标去掉了的,路的难找!”
“你良心大大地坏了,死啦死啦的。”敌人边说边准备拔洋刀。
看到敌人停下来磨磨唧唧不走,埋伏在不远处的1连“诱饵班”班长琢磨:“小鬼子这是迷路了吧,得牵着他的鼻子走。”于是告诉身边战士,对敌人开几枪。
“诱饵班”一放枪,马上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日军队长刚把东洋刀拔出来就是一愣,几乎没做思考,就把刀狠狠一举,恶狼般嘶吼一声:“新四军的那边,冲过去。”
日军和伪军潮水般向枪响的方向冲来,这些凶狠且狂妄的敌人终于上钩了。
为了保证敌人不脱钩,“诱饵班”沿着交通沟边打边退、时隐时现,一步步把敌人向芦苇荡方向引来。
久经沙场的敌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不但凶残,枪法也准,边追边放枪。“诱饵班”战士相继扑倒在地,鲜血染红了土地。
眼看芦苇荡近在眼前,无所畏惧的战士们已把敌人引向死神怀抱,敌人却忽然停下了脚步。日军队长举目四望,发现地形有些不对。
“诱饵班”班长看到这一情景,用气喘吁吁的声音对身边两名受伤的战士说:“绝不能让鬼子脱钩了。”说完,瞄准一个敌人又是一枪,敌人应声倒地。
两名战士二话没说,也朝着敌人开了枪。敌人再次被激怒,又恶狠狠地冲了过来。
“诱饵班”最终以仅剩一人,其余全部牺牲为代价,将百来个日伪军全部诱入埋伏圈。
英勇杀敌筑丰碑
在芦苇荡河水里已埋伏了4个多小时的1连官兵终于等到了敌人。他们眼望着“诱饵班”战友们一个个牺牲在面前,却无法救援,只能静静等待,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仇恨,怒火中烧。
当敌人完全进入埋伏圈后,连长林和风一声令下:“为同志们报仇啊,狠狠地打!”
早已被悲愤激怒的指战员们,瞬间集中火力向敌人猛烈射击起来。枪声惊起芦苇荡大片飞鸟,仇恨的子弹像旋风般横扫过去。敌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横躺竖卧,死伤一片。
日军队长挨了一枪才反应过来,原来上当了,可凶残骄狂的敌人并不肯轻易认输。气急败坏的日军队长高高举起东洋刀,逼着手下不断冲锋,凭借强硬的火力拼命反扑。
在西侧制高点上,副连长杨春乾指挥战士压制敌人,中弹负伤后,顾不上包扎,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
由于弹药数量少,战士们很快就打光了子弹,但这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当日伪军在严密火力掩护下冲上制高点后,杨春乾猛地跳起,霹雳一声大吼“杀”,便举起大刀冲向敌群。战士们跟着杨春乾,用大刀、长刺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2排尹排长身负重伤,被敌人团团围住。他从怀里掏出一颗一直舍不得用的手榴弹,毅然拉开导火索,“轰”的一声,壮士化作一阵青烟融入百顷芦苇荡,日伪军倒下一片。
在惨烈的白刃战中,1连战士们手中的那把鬼头大刀发挥了强大威力,如劈瓜切菜般砍在敌人、汉奸的头上,血光飞溅,令敌魂飞魄散。
3个多小时后,1连凭着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发挥近战优势,打退了敌人数次冲锋,击毙击伤日伪军100多人,其中日军占50余人。鲜血染红了芦苇荡,十几天都没褪色。
最后残敌被杀得彻底崩溃,原本骄横的日军中队长狼狈不堪,一瘸一拐向庙头方向退去。
扎埠村阻击战是新四军在苏北敌后战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典型战斗。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保障了苏北和鲁南交通线顺畅,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战胜日寇的信心和决心。
鉴于1连战斗中机智多谋、勇敢顽强,诱敌深入、巧妙设伏,取得了傲人战绩,淮海军分区战后授予其“钢铁连队”称号。
扎埠村战斗,1连一战成名,威震苏北。更可喜的是,连队装备得到了极大改善,140人清一色“三八枪”和“捷克机枪”,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连队。翌年,1连改编为新四军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3支队8团2营4连,正式进入了主力部队行列。
一年后的12月,由淮海军区改编的淮海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淮海军分区第3支队8团2营4连锦旗一面,授旗时间仍为1941年12月。
自此,4连高举“钢铁连队”战旗,南征北战,一路厮杀,越战越勇。
1943年2月,“钢铁连队”在苏北根据地再立新功,被苏皖纵队授予“母亲连队”荣誉称号。
1945年11月,“钢铁连队”随3师挺进东北,在东北解放过程中战功卓著,所向披靡。
1949年1月8日,平津战役三元村战斗打响,已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7师351团2营4连的“钢铁连队”,受命担任主攻任务。
最初为“钢铁连队”编写教材的淮海军区宣传干事彭仲韬,此时已担任351团政委。由于团长杜存典刚刚牺牲,彭仲韬亲自坐镇2营,指挥攻坚作战。
在敌人号称“固若金汤”的防线上,有数十个地堡和数不清的地雷铁丝网横亘在“钢铁连队”面前。这吓不倒号称“骆虎子”的连长骆希宝,以及“钢铁连队”的全体勇士。
10班战士侯启明猛虎般冲锋在前。他3次将爆破筒插入敌人5号碉堡射击孔,3次又被敌人推出。第四次他直接用膝盖顶住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
在“钢铁连队”战士们的勇猛进攻下,三元村战斗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胜利结束,共毙敌20人、俘虏80人。
攻克天津后,351团政委彭仲韬直接来到“钢铁连队”,将39军授予的“无坚不摧”锦旗交给指导员张明,心潮澎湃地说:“你们不愧是沭河大队传人,继承了‘钢铁连队’扎埠芦荡英勇杀敌不惜同归于尽的无畏精神。”同时,宣布了39军为侯启明追记一等功的命令。
接着,“钢铁连队”随39军渡过长江,进军湘西,参加了围歼白崇禧部的衡宝、柳州、南宁战役,解放了中越边界的镇南关。
1951年初,“钢铁连队”又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著名的横城反击战役中再显神威,一夜间翻越雪山穿插至敌后,在夏日占据有利地形,切断了敌人南逃退路,死死卡住公路,不放过一个敌人。
在美军两个营的进攻下,“钢铁连队”前沿阵地上打得只剩下2排副排长王德山和战士唐文际、赵义山。三勇士冲入攻上来的敌群,与美军展开肉搏,直到全部壮烈牺牲。指导员冯书贤又将连部仅存的通讯员、文书、炊事员等人组织起来反击突入的敌人,顽强战斗,把钢铁意志发挥到极致,最终守住了阵地。
战后,团政委彭仲韬来到“钢铁连队”阵地,见牺牲的战士们脸上身上都是血迹,忍着泪嘱咐大家:“弄点水来,给他们擦洗干净。”然后又伏在头部和腹部负重伤的2营教导员邹锦章身上连声呼唤。
邹锦章睁开眼看着这个与自己长期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眼前浮现出扎埠芦荡的绿色波涛,嘴角露出微笑,慢慢停止了呼吸。彭仲韬顿时无法控制,泪如泄洪的闸门。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泪如何不丈夫。
进入新时代,“钢铁连队”继续保持着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敢打必胜的钢铁精神。他们始终坚持连队走到哪里,钢铁精神就传承到哪里;连队战斗在哪里,“钢铁连队”战旗就飘扬到哪里。无论是抗洪抢险救灾,还是重大活动安保任务,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2010年12月,已转隶为武警部队的“钢铁连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称号。
回眸从沭河民间走出来的这支“钢铁连队”,他们的历史可能没有那么悠久,战将的名字可能没有多么显赫,甚至由于当时扎埠荡战情紧急,当地群众就地掩埋了1连牺牲的战士,很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成了无名英雄。但在人民的心中,沭河大队1连已经用鲜血和生命塑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2015年,沭阳县政府在扎埠村隆重树立了扎埠荡战斗纪念碑,以缅怀为国捐躯的英雄沭河儿女,并铭记从淮海杀出来的这支“钢铁连队”。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方,金色的朝霞洒满大地,练兵场上战车隆隆,口号震天,腾起的烟尘像一条条巨龙,怒吼的声浪如一道道波涛。“钢铁连队”钢枪闪亮,所向无敌,钢铁精神依然气冲牛斗!
(执笔人为叶征、张玉龙、陈卓)
(《人民周刊》2023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