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面对“联合国军”的密集多层防御,西部战线志愿军第19兵团果断派出奇兵:64军190师569团3营连续突破7层封锁线,成功占领道峰山,打乱敌军的作战部署,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战后,该营被授予“道峰山营”光荣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全营每人荣立三等功。近日,笔者访问了描写“道峰山营”作战经历的作者之一张玉龙,了解作品创作幕后的故事。
笔者:您当初是如何参与到这篇作品的创作的?
张玉龙:这篇作品是我自己选择的。在选材期间,我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后,每次阅读这些背景材料都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时感动落泪。可以说,是感动促使我选择了这篇作品。
笔者:创作过程中最让您触动的点是什么?
张玉龙:整个创作过程中,我都在赞叹我军的智勇双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美军相比,差距非常大。“道峰山营”这一仗发生在第五次战役期间。美军在前四次战役失败后,不断加强兵力和武器装备,并变更了作战方法,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道峰山营”所在部队战场受阻,进军困难重重。如何破局成为关键。面对敌人的“火海战术”,3营在“以火制火”的同时采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法,在道峰山上坚守了三天四夜,打乱了敌人的纵深防御部署,使敌人无法快速通过道峰山,堵在公路上进退两难。最终我军指战员找到敌人的薄弱点,打破了僵局。道峰山之战,3营共歼敌320多人,击毁敌坦克4辆、汽车10余辆。更重要的是,3营动摇了敌人的防御体系和抵抗心理,迟滞了敌增援和撤退的速度,让敌军至少多付出了1000多人的伤亡代价。
笔者:您认为创作这篇作品的难点在哪里?是如何克服的?
张玉龙:我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每一场战役,涌现出的每一个英雄个人和群体都有相似的感人事迹。如何既把共性写出来,又把个性写出来,是有难度的。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道峰山营”的战绩,终于找到了落笔点,主要体现在开篇文字“打开鸡蛋,只需敲开一个口;打开坚固的堡垒,需要找到软肋和破绽!”和“猛士穿插破铁篱”这一标题中。
此外,对3营营长宋进才的塑造也非常重要。“营长宋进才是一员猛将,打仗不要命的那种,只要一声令下,帽子掖在腰带里,甩开膀子就上。”这一句话体现了宋进才在作战中体现出来的勇猛状态。但在勇猛的背后,他也是一个腼腆的人。在美国谈判代表提出要见宋进才时,宋进才找借口避开,不愿意展示自己:“打仗一个顶俩的宋进才,出头露面却俩不顶一个,借口在高旺山战斗挂了花,坚决请辞。”作品中的这个桥段既描写了美军对我军的尊重和崇敬,也全方位展现出宋进才的性格特点,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笔者:参与创作之后,您对这段故事有什么感想?
张玉龙:抗美援朝战争是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的战争,而我军能取得最终胜利,大智大勇是重要因素之一。“道峰山营”就完美展现出了这种智慧和勇气,这场战役是一个典型事例。如今的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3营,也在继续高擎“道峰山营”荣誉战旗,获得了上级机关“拉得动、展得开、合得拢、打得响、转得快”的高度评价。
(《人民周刊》2023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