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阵地在,誓死坚守中元山!”1951年5月,接到阻击军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视死如归,在16个敌我力量悬殊的昼夜里,56名将士义无反顾挺进中元山,以血肉之躯抵挡“联合国军”两个师上千人次进攻。胜利军歌响起,凯旋下山时,56人的连队仅幸存3人。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的战斗,因为我军后续部队进行反击争取到宝贵时间而永久载入史册。日前,了解这场战役故事创作历程的创作参与者欧阳青,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被授予“中元山英雄连”荣誉战旗。请您谈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缘起。
欧阳青:中元山阻击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而威震敌胆的阻击战主角,是志愿军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阻击战,志愿军1个连挡住了“联合国军”2个师出动上千人次的轮番进攻;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阻击战,16昼夜顽强拼搏对扭转战场态势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亦是一场载入史册的阻击战,以全连56人牺牲53人的惨烈代价,取得了气吞山河的胜利。战后,5连被授予“中元山英雄连”荣誉称号。
所以,当“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进行创作时,叶征和我、董晓军、郝建军光荣地接受了书写“中元山英雄连”战旗故事的任务。
记者:写作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创作团队如何写好重点、克服难点?
欧阳青:创作重点是反映志愿军5连指战员在16昼夜共击退了敌人30多次进攻,毙伤敌军490多人,有效地牵制了敌人,巩固了接合部安全,坚守了中元山,为掩护后续部队进行反击准备争取了时间。
创作中的难点是,作战跨度有半个月,连队英雄事迹又很多,如果平铺直叙,容易写成流水账,反而湮没了重点。
后来,叶征教授在董晓军、郝建军撰写的基础上,大力调整,重新组合,有效归纳,定好标题,把整篇文章形成三大板块,最后加一个尾声。这样一来,就让读者有了耳目一新的阅读感觉,使长长的故事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紧凑。
一是“龙虎之师出强将”章节,重点介绍战斗的背景,并带出“龙虎之师”的骁勇强将42军军长吴瑞林,以及5连接受阻击任务,很快进入主题。二是递进出“强将手下无弱兵”章节,当时只有56人的5连,一下子就有30多人举手,义无反顾报名参加“打坦克突击队”,展现了“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接着有重点跳跃性地写出第一天、中间几天和最后一天的战斗场景,把16昼夜阻击战的总体轮廓描写出来。三是“群英玉碎丧敌胆”章节,以独特的笔调,从3位幸存的英雄口中,让读者知道了16天中发生的部分故事,看到了烈士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尾声是讲“中元山英雄连”的后辈传承者,以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励自己不断迈出新步伐,可谓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记者:“中元山英雄连”战旗蕴含的精神是“赤胆忠魂、敢打必胜、攻坚克难、视死如归”。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应该如何秉承这份精神去学习、工作、生活?
欧阳青:几十年来,5连官兵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陆军部队、武警机动部队,以及现在的海防一线部队,都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始终高举英雄旗帜,踏着英雄足迹,保持英雄本色,弘扬英雄传统,恪守强军职责,聚焦打赢敌人,矢志爱军精武,成为南国海防线上的尖兵卫士。现在,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要以“中元山英雄连”精神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人民周刊》2023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