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儿童剧《甪端》是故宫博物院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优秀作品,2022年9月曾创造出“一票难求、首演开票即售罄”的战绩。2023兔年春晚应央视之邀,“日行一万,夜行八千,通晓四方语言”、代表自信自强精神的故宫神兽甪端,出现在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中,节目引发观众热情留言:“上古神兽也能这么可爱”“这神兽出奇的萌萌哒”“越来越帅的中国风”……2023年元宵佳节,《甪端》登临国家大剧院舞台,再次演绎故宫文物家族的神奇故事。《甪端》旨在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通过舞台播撒在儿童心中。
音乐儿童剧除了采用音乐、歌舞等艺术表达以外,角色是作品的灵魂。为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我们将目标受众锁定在6至12岁的儿童及其家长。为了符合这个阶段儿童的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形象塑造既要贴合文物特征,更要拟人化、趣味化、艺术化。故宫博物院有186万余件(套)藏品,件件堪称国宝,哪些文物最为契合?几经琢磨,我们决定将寿康宫宫廷原状陈列中明万历掐丝珐琅香薰甪端用作主角。首先,儿童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甪端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据说它能“日行一万,夜行八千,通晓四方语言”,只为贤明君主传书护驾,因此又有国泰民安、生活富裕等美好寓意;其次,甪端在紫禁城中的历史有400年,这样的“老资历”是故宫文物的典型代表。经过文物专家和主创团队的多轮研讨,我们又从故宫浩如烟海的文物中精心遴选出了甪端的“小伙伴们”。但文物原型不能直接用作角色形象,必须在深挖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通过提炼和创造性的艺术处理才能完成转换,每个角色的人设、形象特质、历史信息和舞台表现都力求与文物融为一体。精益求精之下,博学睿智的主角“甪端”、蕙质兰心的“梅大姐”(原型为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威风凛凛的“永固杯”(原型为清金瓯永固杯),还有书生意气的“平复帖”(原型为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草隶书法《平复帖》),一个个在舞台上“活”起来了。为了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我们还引入了故宫猫的形象。
《甪端》的叙事结构围绕数字时代文物创新传承方式的观念冲突展开,围绕观念冲突和沟通化解,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与孙子高小端、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以及高小端与甪端之间,演绎了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映射现实问题和场景、精彩又接地气的剧情,更容易引起现场小观众和家长的共鸣。其实,剧中那个热爱故宫、以故宫为家的“老高”,是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写照。
《甪端》是故宫博物院在利用数字化创新文物价值阐释和传播利用方面的又一次探索。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表现出故宫恢弘壮阔的建筑,呈现故宫600年、北京城上千年的历史?舞台柱梁交错构成的建筑结构与空间营造、视觉技术与沉浸式舞美影像、裸眼3D等一系列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帮助我们塑造了科技感与古典风格融合的意境与氛围,延展了舞台的表现力,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走入故宫殿宇之下,使故宫承载的千年历史中的文化形象穿越到现代,走进孩子和家长心中。科技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呈现方式和新的内涵。
《甪端》虽是一部音乐儿童剧,但看似轻松的故事内容包裹了严肃的主题,既有知识性,又包含美育、情感教育乃至对人生价值的独特阐释,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核。一只刚刚体验过5次日出日落、一生仅有15天绚丽生命的小蝴蝶,搭配童声吟唱《与时间赛跑》,揭示了时间、生命、过去和未来的宏大主题,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一次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教育。
文艺创作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这也是参与这部剧的文物专家和主创团队的共识,剧中每个数字、每句台词、每段历史都经过了严谨的审核。希望这部集趣味、教育、传播和文化传承功能于一身的儿童音乐剧能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培养和提升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瑰宝的养分。
《甪端》自2022年9月首演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积极的评价。当台上一只御猫问:“甪端去哪了?”全场小朋友回答:“寿康宫!”时,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对儿童来说并不短,但中途无人退场,其中不乏3岁至4岁的低龄儿童。这证明,关于《甪端》的第一步探索我们走对了。接下来,我们将努力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继续对该剧进行打磨,深入挖掘故宫文物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讲述故宫故事、中国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作者系《甪端》总策划闫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