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红色题材戏曲创作的单一性和个性化

2023-02-16 15:24:43    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戏曲现代戏优质作品陆续出炉,其中红色题材蔚为大观,秦腔《王贵与李香香》、闽剧《生命》、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昆剧《瞿秋白》、越剧《枫叶如花》、锡剧《烛光在前》、京剧《母亲》、川剧《江姐》、评剧《革命家庭》等新戏搬演后,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同,赢得好口碑,为新时代现代戏创作树立新的标杆。这些戏都强调人物心灵的独特呈现,注重艺术技法的个性表达,借鉴其他表演艺术的优点为我所用,摆脱了现代戏创作类型化、脸谱化、模式化的宿命,在求异、求新、求变的道路上推进戏曲艺术的蜕变和发展。

求异思维是一种采用多路径、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的思维模式,是艺术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源。戏曲实践属于艺术活动,面对具体剧目时,有的戏曲创作者会在“求异”思维主导下创作新作品,以此展现其创新能力。因此,“求异”一直与“创新”“创造”等概念相提并论。

纵观红色题材优秀戏曲作品名录,发现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求异思维,即使为相同的题材,如评剧《革命家庭》、京剧《母亲》、锡剧《烛光在前》,与“母亲”有关,但在主旨大意和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皆不雷同。三剧中,评剧《革命家庭》胜在曾昭娟充分发挥评剧抒情美,有层次、有技法地展现母亲方承从少女、少妇,到贤妻,到革命者的变化过程,将方承获知丈夫、儿子牺牲时的撕裂疼痛,和为了革命胜利,克制个人情感的隐忍,诠释得淋漓尽致,情感饱满、细腻,富有张力。京剧《母亲》以传奇女性葛健豪为蓝本,将她被时人视作惊世骇俗之事如考学、留洋等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创造为具有新思想、人格独立的新母亲形象,以思想之新与小脚之旧的对比,凸显母亲的光辉与伟大。饰演母亲的刘之薇善于踩跷之功,踩跷跳绳,踩跷跳芭蕾舞,巧妙地融传统“跷功”和现代表演艺术于一体,实现传统表演技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锡剧《烛光在前》在人性幽微处尽显戏剧魅力,以细致的笔力展现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夫人陆静华的心灵世界,深入揭示她作为母亲劝阻儿女参加革命的复杂心理,和在劝说失败后豁达地接纳现实的宽广胸怀。陆静华尽管平凡,却点燃自己的生命烛光,助力子女前行,其伟大堪与张太雷相媲美。

三剧题材相近,但在思想立意和舞台表现方面,各自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品格,这显然与创作者的求异思维有关,与创作者一戏一格的编导观有关。《革命家庭》《烛光在前》的导演张曼君认为“故事结构‘新’、叙述方式‘奇’、人物塑造‘绝’是现代戏创作的着力支撑点”(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新”“奇”“绝”是张导对现代戏求异思维的学理性阐发,这一观点也适用于红色题材戏创作范畴。

求异思维为红色题材戏创作开拓出发展新空间。回顾现代戏发展史,发现红色戏曲创新曾经历两条不同路径。其一是内容创新,以戏曲传统为基础,创作观念停留在传统戏曲范畴,舞台样式保留传统规范,但在主题思想、剧目题材方面融入新内容,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旧瓶装新酒”创作模式,即归为此类。其二是形式创新,在创作思维、观念上靠近西方艺术,但人物唱腔保留传统戏曲形式,如话剧加唱,即为这种模式。为打破这两种创作模式,戏曲人曾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新世纪戏曲生态环境的改变,为红色戏曲创作走出单一化、绝对化思维陷阱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近十年红色题材戏创作进入高峰期,频繁的创作实践为红色戏曲美学的蜕变和升级提供了契机。既保留戏曲艺术的古典美学传统,又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融入异质的现代美学要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新时代红色戏曲创作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以来,红色戏曲创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舞台表现手段的变化。红色题材戏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现,而是积极地吸收、借鉴民间歌舞艺术和西方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艺术元素,催使新作品发生质的变化。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音乐等艺术本身具有强烈的抒情特性,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越剧《枫叶如花》、京剧《母亲》等戏借用这些艺术的表现手法后,相当于丰富和强化了戏曲的抒情功能,使红色戏曲的诗意美更为突出,彰显出史诗般的艺术品格。

从作品篇幅来说,《王贵与李香香》《枫叶如花》《母亲》等红色戏曲的戏剧情节主要围绕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而展开,较为私人化和微观化。吸收歌队、音乐剧舞蹈表演、交响乐队、大合唱等创作手法后,促使人物角色的私人空间得到拓展,从微观的私人空间扩大为集体的公共空间,群体化的宏观场面衬托出宏大的历史背景,从而营造出气势恢宏、雄浑壮阔的舞台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红色戏曲创作吸纳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异质艺术元素,有效地开拓秦腔、越剧、京剧现代戏创作空间,提升地方剧种的艺术表现力。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红色题材戏曲来说,求异创造是否有边界?是否所有的剧种、剧团在创作现代戏、红色戏曲时,都适于借镜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表现手法?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求异思维范畴里。从红色题材角度来说,强调作品的独一性和个性化,是红色戏曲创作的目的。地方剧种、剧团在创演红色题材戏时,可以尝试吸收其他异质艺术元素,但要避免雷同化、类型化倾向。从戏曲本体角度来说,求异创造后的作品要求其依然归属于戏曲艺术,而不是其他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求异思维在红色题材戏创作领域发挥了正向的、积极的作用,否则它将有害于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像秦腔、京剧等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在借用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时,避免“两张皮”现象发生。这些都是红色戏曲乃至现代戏创作采取求异思维时值得警醒的地方。(谢雍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美术馆举办“翰墨迎春”馆藏书法作品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