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大别山精神发轫于建党时期,发展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史中。
2010年至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曾3次到大别山考察调研。在湖北省红安县、安徽省金寨县、河南省新县,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发表讲话强调,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原因研究深、研究透,要提炼好、弘扬好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对于大别山精神,社会各界有怎样的理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大别山精神具有怎样的独特价值?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季石。
记者: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社会各界都有怎样的理解与阐释?
汪季石:大别山精神,顾名思义,形成于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位置比较特殊,它是我国地理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横贯在我国中部,划分了我国南北两部分,是长江和淮河的自然分水岭。大别山区包括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黄冈、信阳、六安、安庆4个地区及武汉、孝感、随州3个地区的部分地方,总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
关于大别山精神内涵的表述,目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宣传部门提出的几种表述。湖北省有3种版本:一是1996年黄冈市委提出“紧跟党走,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二是2005年湖北省委以红安精神为内核,提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三是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和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提出的“坚守信念,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不胜不休”精神内涵。在河南省,信阳市委于2013年提出“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精神内涵表述。在安徽省,六安市委于2016年提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精神内涵表述。
记者:大别山精神的这些内涵,是如何体现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区的?
汪季石: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在大别山革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都能找到可以印证的诸多事例。
简单地说,最能集中表现大别山精神的是“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这一中国革命史上少有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大别山区的历史辉煌。具体来讲,又可以用6个“地”来体现大别山精神内涵: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是武装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斗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地,是治党、治军、治国人才的重要培育地。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用精神的力量创下了一个个革命的功绩,使大别山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在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除大别山精神外,沂蒙精神、老区精神、苏区精神等也都发源于革命老区。那么,您如何理解大别山精神与其他发源于革命老区的精神的异同?
汪季石:大别山精神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同的是,与其他发源于革命老区的精神相比,大别山精神具有形成时间早、锻造时间长、地域特色浓等特点。
首先,大别山精神在形成时间上紧随建党精神,以董必武、陈潭秋等为代表的党的创始人是直接铸就建党精神的主体和核心人物,也是大别山精神的直接缔造者。他们不仅在大别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还身体力行影响和感染着他们培养的大别山革命人才。他们将建党精神注入大别山地区,使大别山精神自形成之初便承接着建党精神,可以说大别山精神是对建党精神的直接延续。
其次,大别山精神贯穿了大别山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它不是在革命的某一个时期铸就的,而是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融合为一,这一点与在其他革命老区形成的精神有鲜明的区别。
再次,大别山精神受到地方优秀文化、地域性格特征、地理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在整体意志方面的重要表现就是将“不胜不休”的个性与爱国、爱党、爱民统一起来,演变成革命精神的彻底性,表现为高度的意志力和韧劲,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革命奇迹。
记者:您认为,在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中,大别山精神具有怎样的独特价值?
汪季石:我认为,在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中,最能全方位深刻诠释和展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建党精神的,就是大别山精神。
从时间上对建党精神以外的45种精神进行分类,有29种精神都萌生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可以形象地把它们称为“元精神”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16种精神,我们可以称之为“元精神”的第一代衍生,其中有9种精神以地域命名,其他7种精神或与某一时期、或与人物、或与重大事件等有关。在9种以地域命名的精神中,如前所述,只有大别山精神既贯穿了大别山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又兼具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要素,是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政治本色、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
记者:大别山精神对于党员干部和群众具有怎样的启迪教育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学习赓续大别山精神?
汪季石: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坚持革命斗争28年,面对不同时期的艰难险阻,始终践行一心为民的核心追求、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敢于担当的鲜明品格、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创下“红旗始终不倒”的革命功绩。
今天,中华民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但是,这条道路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风险。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抓住民族的精神命脉、把握民族的精神优势是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精神优势。大别山精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价值追求的结果,熔铸着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展现着党带领人民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更能唤起民族的精神认同,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党员干部群众都要从中思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各种风险挑战,应当如何学习先辈的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掌握历史主动,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阐释工作,做好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大别山区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二是要大力挖掘和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以各种形式活起来、用起来,发挥好其教育功能;三是用好“大思政课”,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周刊》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