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全国组织和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武装起义。其中,广州起义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例。
当年参加广州起义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家没有统一的服装。为方便识别敌我,根据总指挥部的指示,凡参加起义的人员需一律佩戴或手缠红布带。如今,广州起义纪念馆里就珍藏了一条当年起义军使用过的红布带。鲜红如往昔的红布带,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段虽败犹荣的历史,也印证了它的主人——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大队中队长杨馨坤的拳拳初心。
1927年12月11日3时30分,随着广州起义军总指挥叶挺一声令下,3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广州城寂静的夜空,广州起义爆发。顷刻间,广州城里响起隆隆的枪炮声。
教导团、警卫团一部和杨馨坤所在的工人赤卫队,按计划奔袭预定目标,一举攻破了广州市公安局。经过几小时激战,起义军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随即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
12日,形势急转直下。由前线回援的国民党军约3个师,在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加上市内残存敌人配合,从南、西、北三面向广州市疯狂进攻。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坚守街垒、英勇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对起义军民进行了大屠杀。起义当天阴雨绵绵,红布带遇水褪色,不少起义军民在脖子或手臂上都留有红色印记。凡是身体上有红色印记的人,基本被认为是起义人员而遭到杀害,整个广州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红布带随着烈士的鲜血被践踏在战火的废墟中,但不屈的红色火种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种下。
杨馨坤在撤退时,将红布带藏进贴身衣袋。他与战友奋力冲出敌军围截,一路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家乡英德。杨馨坤将红布带小心翼翼地用油纸一层层包裹好,装进一个盛骨灰的陶埕里,用瓦盆覆盖,秘密埋在山岗里。杨馨坤后来在参加广宁农民起义时壮烈牺牲,他曾经用生命守护的这条红布带,在1959年由其亲属上交给国家。
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里,这条红布带见证了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在气象万千的新时代,这条红布带激励着我们牢记初心、勇往直前。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