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胡姬”安在?我国科技考古团队首次发现敦煌“混血儿”

2023-12-20 16:08:07    新华网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如此描述盛唐气象。但诗中的“胡姬”来到大唐后是否留下并融入当地生活,是个有趣的谜题。

我国科技考古团队近日发现两例生活于曹魏—唐代时期的敦煌“混血儿”,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并存增添了证据,也为李白诗篇添加了注解——唐代有“胡姬”嫁给了当地男性,繁衍了后代,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这一分子考古新成果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与厦门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携手取得。考古团队首次获取25例来自丝绸之路黄金通道河西走廊的古基因组数据,以基因数据和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揭示了河西走廊人群发生的大规模人群迁徙和融合。尤为特别的是,其中两例敦煌个体竟是“混血儿”。这一研究成果近日以《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过去两千年的遗传史》为题发表在自然科学权威期刊《科学通报》上。

“通过古基因组比较分析,我们重建了约两千年来河西走廊的人群遗传历史,以科技考古手段证实了重大历史事件对河西走廊人群的影响。”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说。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缺乏古DNA数据,这一地区人群历史的研究长期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此次科技考古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

研究发现,过去约两千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至少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和融合。

敦煌是位于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重镇。科技考古工作者在敦煌佛爷庙湾墓地获得曹魏时期和唐代各一例基因数据,研究发现他们竟然都是“混血儿”,属于欧亚大陆东西部的混血个体,且欧亚西部祖先成分高达30%—50%。

“有趣的是,这两例个体的偏向性混合显示,他们应该就是敦煌当地男性和‘胡姬’结合的后代。”文少卿说,敦煌墓葬壁画及画像砖敦煌壁画上有大量描绘多民族形象的内容,而分子考古研究发现“混血儿”不仅生活而且葬在敦煌,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佐证,也是丝路繁华的缩影。(记者孙丽萍)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下一篇:《农桑辑要》: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